白春学教授解读:2024版肺结节诊治共识首推AI辅助诊断
白春学教授解读:2024版肺结节诊治共识首推AI辅助诊断
2024版《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近日发布,为我国肺结节及早期肺癌的规范化诊治提供了最新指南。中国肺癌防治联盟主席白春学教授对新版共识进行了解读,特别强调了人工智能(AI)技术在肺结节诊断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AI赋能肺结节诊断,提升诊疗效率
共识首次将AI辅助影像诊断纳入推荐意见,指出AI技术能够有效提高肺结节恶性风险的评估准确率,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白春学教授表示,AI技术在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减轻医生的工作负担,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具体而言,共识推荐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使用AI辅助诊断:
- 对于直径大于8毫米的孤立性不明原因结节,建议使用AI进行风险评估
- 对于部分实性结节(mixed ground-glass nodules,mGGN),无论大小都建议使用AI评估
- 对于多发结节,建议在单独评估每个结节时使用AI
规范随访策略,精准管理肺结节
除了AI应用这一亮点,共识还对不同大小和性质的肺结节提出了详细的随访和管理策略。例如,对于直径小于等于8毫米的孤立性实性结节,根据是否有肺癌危险因素,推荐了不同的CT随访频率和持续时间。而对于纯磨玻璃结节(pure ground-glass nodules,pGGN)和部分实性结节,共识也给出了具体的随访时间表。
强调多学科协作,推行分级诊疗
共识强调,肺结节的诊治应采用多学科团队(MDT)工作模式,特别是在处理“难定性肺结节”时,即那些无法通过非手术活检明确诊断且高度怀疑早期肺癌的结节。此外,共识还提倡基于物联网医学平台的分级诊疗管理模式,根据肺结节的大小和风险,由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进行合理分工。
提高筛查效率,锁定高危人群
共识明确了我国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即年龄40岁以上且具有以下任一危险因素者:吸烟指数≥400年支(或20包年);环境或高危职业暴露史;合并慢阻肺、弥漫性肺纤维化或曾患肺结核;曾患恶性肿瘤或有肺癌家族史。推荐对这类人群每年进行低剂量螺旋CT(LDCT)筛查。
白春学教授:AI+MDT是未来趋势
白春学教授指出,AI技术与多学科团队协作的结合,是未来肺结节诊治的发展方向。AI可以快速处理大量影像数据,识别微小的结节特征,而MDT则能综合各学科意见,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这种人机协作模式有望进一步提高早期肺癌的诊断率和治愈率。
新版共识的发布,体现了我国在肺结节诊治领域的最新进展和规范。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临床应用的深入,相信未来肺结节的诊断将更加精准,治疗将更加个体化,最终实现提高肺癌5年生存率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