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协定下的温室气体减排:挑战与突破
巴黎协定下的温室气体减排:挑战与突破
2024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传来重要消息:各缔约方就《巴黎协定》第六条第四款机制(6.4条)下的碳信用创建标准达成共识。这一突破为全球碳市场的全面启动奠定了基础,被视为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的历史性时刻。
然而,就在全球碳市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温室气体排放的形势却愈发严峻。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温室气体公报》,2023年全球温室气体水平再度飙升并创下新纪录。其中,二氧化碳(CO2)浓度达到420.0 ppm,甲烷(CH4)达到1934 ppb,氧化亚氮(N2O)达到336.9 ppb,这些数值分别是工业化前水平的151%、265%和125%。更令人担忧的是,CO2的年度增幅已连续12年超过2 ppm,大气中温室气体的长寿命特性意味着未来温度还将持续上升。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各国在落实《巴黎协定》方面的表现如何?以中国为例,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展现了积极态度和实际行动。2024年12月31日,中国如期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一次双年透明度报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四次两年更新报告》。这些报告全面反映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政策行动及其进展和成效。
报告显示,中国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2021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超过50%,全国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新增64.93亿立方米。截至2023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已达17.9%。截至2024年10月,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约12.8亿千瓦。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在实现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方面进展顺利,其中森林蓄积量和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已提前实现目标。
然而,减排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尽管有企业如科慕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实现了58%的温室气体减排,但全球范围内的减排行动仍面临多重挑战。技术层面,如何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深度脱碳,特别是在工业、航空等难以电气化的领域,仍需更多创新突破。经济层面,转型成本高昂,发展中国家尤其需要资金和技术支持。政治层面,各国利益诉求不同,如何平衡减排责任与经济发展权利,仍是谈判桌上的难题。
面对这些挑战,一些地区和国家已开始积极探索解决方案。以美国纽约州为例,该州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减排目标: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19年的基础上减少40%,到2050年减少85%。为实现这一目标,纽约州采取了多管齐下的策略:
政策引导:通过《气候法案》设定明确的排放限制,并制定详细的实施路线图。
市场转型:推动建筑、交通和发电等领域的脱碳工作,加速向零排放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转型。
技术创新:支持研发低碳解决方案和负排放技术,为难以电气化的行业提供替代方案。
合作机制:与其他州机构、公用事业、行业和社区合作伙伴建立协作网络,共同推进减排目标。
展望未来,要实现《巴黎协定》将全球气温升高限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目标,需要更多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参与和创新实践。全球碳市场的建立为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但要真正发挥其作用,还需各国在政策协调、技术共享和资金支持等方面做出更大努力。正如COP29主席穆赫塔尔·巴巴耶夫所说:“这将是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工具,能将资源引导到发展中国家。但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