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素食餐厅食物中毒致7死,米酵菌酸是元凶
台北素食餐厅食物中毒致7死,米酵菌酸是元凶
2024年3月,台北市一家名为“宝林茶室”的素食餐厅发生了一起严重食物中毒事件。多名顾客在食用了炒粿条、米粉等食物后出现疑似食物中毒症状。截至最新报道,这起事件已造成7人死亡,多人仍在医院接受治疗。经调查,这起悲剧的罪魁祸首是一种名为“米酵菌酸”的致命毒素。
什么是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是由椰毒假单胞菌产生的一种代谢产物,具有极强的耐热性和毒性。即使在120°C的高温下加热1小时,也无法完全破坏其毒性。这种毒素无色无味,受污染的食物在外观、气味上可能没有任何异常,因此很难通过感官察觉。
米酵菌酸中毒有多危险?
米酵菌酸中毒发病急,潜伏期一般为30分钟至12小时。初期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严重时可导致黄疸、肝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等症状。更可怕的是,这种毒素对肝、肾、心、脑等重要器官有严重损害,可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高达40%-100%。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物,治疗主要依靠催吐、洗胃等支持性疗法。
哪些食物容易被污染?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在我国米酵菌酸中毒主要与以下三类食品污染有关:
- 发酵的谷物制品:如北方的酸汤子、南方的“玉米面汤圆”等家庭自制发酵食品。
- 泡发不当的木耳、银耳:尤其是长时间浸泡又未冷藏保存的干木耳。
- 湿米面制品:如河粉、粿条、凉皮等,这些食品在夏秋季节容易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
如何预防米酵菌酸中毒?
正确泡发木耳:使用温水(约40℃)泡发,时间控制在30分钟至2小时之间。泡发后应及时食用,避免长时间存放。如果需要保存,应放入密封容器中冷藏,并在24小时内食用完毕。
选购湿米面制品:优先选择放在冷柜里销售、有定型包装且在保质期内的产品。注意查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避免购买无标识或标识不清的产品。
注意储存条件:湿米面制品应存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高温潮湿环境。开封后应尽快食用完毕,如有剩余需密封冷藏。
观察食物状态:食用前检查食物是否有异味、霉点或口感异常。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食用。
真实案例警示
2020年,黑龙江省鸡东县发生一起因食用自制“酸汤子”导致9人死亡的事件。经检测,食物中检出高浓度米酵菌酸。2023年,河南永城两女子因食用凉皮中毒,其中一人死亡,另一人昏迷进ICU。这些案例都提醒我们,米酵菌酸中毒并非罕见,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随着夏季的到来,气温升高,食物更容易滋生细菌和产生毒素。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我们必须提高警惕,严格遵守食品安全储存和食用原则。不要让美味变成致命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