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趼人巧用“叽哩咕噜”,让晚清怪现状“声”动起来
吴趼人巧用“叽哩咕噜”,让晚清怪现状“声”动起来
“叽哩咕噜”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常用来形容说话含糊不清或声音嘈杂。在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这个成语被巧妙地运用,不仅生动地描绘了人物的对话特点,还在多个场景中模拟了物体滚动的声音和空腹时的鸣叫声,为小说增添了独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叽哩咕噜”的基本含义
“叽哩咕噜”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清代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它通常用来形容说话含糊不清,或者声音嘈杂,让人听不明白。例如,在小说的第七十七回中,就有这样的描写:“忽又听见他们叽里咕噜的说起外国话来,我以为他们请了外国客来了。”这里,“叽哩咕噜”生动地模拟了人物说话时的模糊不清,让人仿佛能听到那种混杂不清的声音。
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的具体运用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吴趼人创作的一部晚清小说,通过主人公“九死一生”的经历,展现了晚清社会的种种怪现状。在这部小说中,“叽哩咕噜”这个成语被多次使用,不仅用于形容人物说话含糊不清,还在不同场景中模拟了物体滚动的声音和空腹时的鸣叫声。
例如,在小说的第五十九回中,一位京官因听信谣传紫禁城埋了炸药,竟将二十余条无辜生命赴诸市曹。六十一回,因为一位差吏走眼,误将树影看成人影,以为有盗贼,竟调兵遣将,兴师动众,足足闹了几天。这些荒唐可笑的情节,通过“叽哩咕噜”的运用,更加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情节发展
“叽哩咕噜”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的运用,不仅增强了小说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还在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情节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这个成语,吴趼人成功地刻画了晚清社会中官吏的腐败、官僚的卑劣无耻,揭示了专制社会中官吏的荒唐现象。
例如,在小说的九十五回中,旗人观察苟才在安徽银元局总办任上被参,他又以六十万两银子让此事偃旗息鼓。这个情节通过“叽哩咕噜”的运用,更加生动地展现了苟才的腐败和官场的黑暗。这种生动的描写,不仅塑造了苟才这个贪婪腐败的官吏形象,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独特的表现力
与其他类似成语相比,“叽哩咕噜”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和生动性。它不仅能够准确传达人物的神态和场景的氛围,还能通过声音模拟,增强小说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这种独特的表现力,体现了吴趼人在语言运用上的巧妙和创新。
例如,在小说中,当描写人物说话含糊不清时,其他成语可能只能简单地形容为“语焉不详”或“含糊其辞”,而“叽哩咕噜”则通过模拟声音,让读者仿佛能听到那种混杂不清的声音,更加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神态。这种创新性的语言运用,使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在众多晚清小说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综上所述,“叽哩咕噜”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的运用,不仅展现了人物说话模糊不清的情形,还通过声音模拟和场景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它在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情节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了吴趼人在语言运用上的巧妙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