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凌教授最新研究:药物涂层球囊在冠心病治疗中的突破性进展
陶凌教授最新研究:药物涂层球囊在冠心病治疗中的突破性进展
近日,在202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4)上,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陶凌教授团队发布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REC-CAGEFREE Ⅰ研究。这项研究首次在全球范围内验证了药物涂层球囊(DCB)在新发冠心病患者中的长期临床效果,并将其与传统的药物洗脱支架(DES)进行了直接对比。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上,为冠心病治疗领域带来了新的启示。
研究背景与设计
冠心病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致死病因之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其主要治疗手段。目前,药物洗脱支架(DES)是PCI中最常用的治疗器械,但其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永久限制血管适应性重塑、促进慢性炎症等。药物涂层球囊(DCB)作为一种新型的介入治疗策略,通过在血管成形术后将抗增生药物迅速转移至动脉壁,避免了永久性支架置入,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REC-CAGEFREE Ⅰ研究是一项由研究者发起的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的非劣效性试验,旨在评估DCB在新发冠心病患者中的长期临床效果是否不劣于DES。研究的主要终点是24个月的器械相关复合终点(DoCE),包括心源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以及临床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
主要研究发现
研究共纳入2272例患者,其中1133例被随机分配至DCB组,1139例分配至DES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1.4岁,男性占69.3%。在24个月的随访中,DCB组有72例(6.4%)患者,DES组有38例(3.4%)患者发生了器械相关复合终点,组间事件率差异为3.04%(单侧95%CI:4.52;P非劣效性=0.65;双侧95%CI:1.27~4.81;P<0.001),未能满足非劣效性标准。
然而,进一步的亚组分析显示,DCB与DES的效果与冠脉血管大小密切相关。在非小血管CAD亚组(器械直径≥3.0 mm)中,DCB组的DoCE发生率显著高于DES组(7.5% vs 2.5%)。而在小血管CAD亚组中,两组的DoCE发生率相似(5.1% vs 4.4%)。
临床实践影响
这项研究对冠心病治疗指南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不限定靶血管直径的新发、非复杂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支架仍处于基石地位。但在小血管病变亚组中,DCB表现出与DES相似的疗效,这提示在该人群中,DCB可能成为支架的替代治疗方式,避免永久性金属置入。
此外,研究还发现,超过60%的病变在接受了切割或刻痕球囊预处理后,DCB的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改善。这一发现为临床实践中如何优化DCB的使用提供了新的证据和实践经验。
未来展望
尽管DCB在整体人群中未能达到与DES的非劣效性,但其在小血管病变中的表现以及较低的器械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示出其在特定情况下的优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更多临床研究数据的积累,DCB有望在冠心病治疗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陶凌教授团队的这项研究不仅填补了冠心病治疗领域的重要空白,还为未来治疗指南的修订提供了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随着研究的深入和随访时间的延长,我们期待能够获得更全面的长期疗效数据,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和优化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