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退化酸痛?中医脊骨矫治疗法助摆脱疼痛,五十肩也适用
髋关节退化酸痛?中医脊骨矫治疗法助摆脱疼痛,五十肩也适用
髋关节退化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不仅影响行走功能,还可能导致长期疼痛。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的数据显示,全球约有5.28亿人受到骨关节炎的困扰,其中髋关节问题尤为常见。除了传统的西医治疗,中医脊骨矫正疗法正逐渐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数据显示,全球约有5.28亿的人有骨关节炎的问题,最常见于膝关节,其次是髋关节与手关节,主要影响年龄超过55岁的人群,其中60%为女性。风险因素包含关节损伤、过度使用、年龄增长和过重。除了西医治疗,目前中医也有脊骨矫治疗法,有助于髋关节退化患者摆脱酸痛。
一位50多岁的中年妇女,经诊断有髋关节退化问题,导致髋关节鼠蹊部位有疼痛不适症状,走路因此变得一拐一拐很不方便,做过一些医疗复健,但效果都不太理想。转介恩主公医院中医部接受传统的伤科的针灸治疗,疼痛感开始有了一些改善,但没多久,反反复复的酸痛依旧困扰着她,在中医部针伤科主任黄敬仁采用了“脊骨矫治疗法”后,针对患部施以旋转、牵扯的手法,持续约15-20分钟治疗,约进行了3次的治疗后有了明显的进步,她疼痛的频率减少,走路的步态也变得比较稳定。
根据台湾卫生福利部资料指出,70岁以上的老人大多数都有退化性关节炎问题,疾病成因主要为关节软骨过度使用,滑液分泌异常,导致关节活动受到影响,而产生疼痛、肿胀、发热等症状,严重的话更会导致骨刺和关节变形,进而影响活动能力。
而运用中医伤科手法能以最直接、较快速地减缓与无药物副作用来治疗退化性关节炎产生的疼痛。中医部针伤科主任黄敬仁则指出,过去传统的伤科治疗方式, 推拿、按跷、关节调整的方式,可以让身体肌肉与骨骼错位、不舒服位置的酸痛暂时性得到缓解,但因为人的姿势有惯性的问题,疼痛复发的频率较高,需要更进一步改善病症,就需要藉由针灸或是“脊骨矫治疗法”。
黄敬仁主任表示,“脊骨矫治疗法”有别于传统伤科的治疗方式,以轻柔摇晃的手法,将错位的肌肉、筋膜和骨头,还原到身体结构该有的位置,帮助患者回归身体系统平衡,适合有关节受伤、肌肉酸痛、腰椎劳损、脊椎小面关节错位和髋关节活动障碍的患者。上半身和下半身各别适应不同的症状,上半身的脊骨矫治疗针对五十肩、妈妈手这类肌肉酸痛的问题,效果特别显著,因为治疗过程能同步进行骨头、肌肉和筋膜的调整,而下半身的疗法主要针对髋关节肌肉的病症,扭到、拉到或是闪腰的部分,藉由下肢调整的方式,让肌肉的位置还原。相較于传统伤科治疗动作约1~2分钟,瞬间将错位的骨骼回到正常的位置,“脊骨矫治疗法”手法相对较轻柔、较复杂,每次治疗过程需要约20分钟。
恩主公医院中医部针伤科主任黄敬仁采用“脊骨矫治疗法”帮助有退化性关节炎的患者摆脱长期困扰她的疼痛。(图片提供/恩主公医院)
“脊骨矫治疗法”虽然有很多好处,但治疗前须经过专业医师评估,并有丰富操作经验的医师来执行。根据台湾复健医学会资料显示,有椎底动脉血循不良、动脉瘤、骨骼肿瘤、骨骼感染、不稳定性脊椎、发炎性关节炎(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僵直性脊椎炎)、严重神经损伤患者不适合做“脊骨矫治疗法”,有可能产生其他并发症。
黄敬仁主任也加强说明,若患者已经施行脊椎骨钉固定手术,因脊椎或骨关节已被固定,施以此疗法疗效有限,并提醒接受治疗的患者平时坐姿、站姿,走路姿势都需要调整,避免肌肉骨骼因为习惯的姿势或动作,再次恢复的调整前的状态。另外剧烈运动也需要暂停3周以上,以免治疗效果打折。
本文原文来自Top1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