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医院新药突破脑梗治疗难题
北京天坛医院新药突破脑梗治疗难题
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团队近期发布了两项重要研究成果——瑞替普酶和替奈普酶,这两种新型溶栓药物在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脑梗)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还大幅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此外,他们独创的“急诊卒中单元”也为脑梗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这一系列创新有望改写全球脑梗治疗指南,推动医疗行业的发展。
新药突破: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瑞替普酶是全球首个单链结构的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由王拥军教授团队历时10年研发成功。与传统药物相比,它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更低的出血风险。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瑞替普酶的溶栓效果显著优于进口药物,且价格仅为进口药物的一半。
替奈普酶则是国产的第三代溶栓药物,具有更好的血脑屏障通过率和更长的半衰期。这意味着它能够更有效地到达病变部位,发挥治疗作用。更重要的是,替奈普酶的生产成本更低,有望进一步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
时间窗延长:从4.5小时到24小时
在脑梗治疗中,时间就是大脑。传统观点认为,溶栓治疗的最佳时间窗是发病后4.5小时内。然而,王拥军团队通过istroke人工智能工具,成功将这一时间窗延长至24小时。
这一突破性进展意味着,更多患者将有机会接受溶栓治疗。据统计,时间窗的延长可使患者致残率降低9%。对于那些在发病初期未能及时就医的患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
创新模式:急诊卒中单元
为了进一步提高治疗效率,天坛医院创新性地提出了“急诊卒中单元”概念。这一模式将临床评估、影像评估及治疗等关键环节高度组织化管理,结合移动低场强核磁、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诊疗流程的优化。
在急诊卒中单元模式下,患者从入院到开始治疗的时间从原来的60分钟缩短至20分钟。这一改变不仅提高了救治效率,更为患者争取到了宝贵的治疗时间,大大降低了致残率。
全球影响:改写治疗指南
天坛医院的这些创新成果已经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王拥军教授表示,这些研究成果有望被纳入最新的国际脑梗治疗指南,为全球患者带来福音。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00万卒中新发病例,其中80%为缺血性卒中。在缺血性卒中的早期阶段,包括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在内的再灌注治疗可以恢复脑血流,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残疾。2023年12月,由中国卒中学会发起的“缺血性卒中新再灌注治疗时代的海口宣言”提出,将动员社会各界力量,进一步提升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的数量和质量。
这些突破不仅体现了中国在脑卒中治疗领域的科研实力,更为广大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未来,随着这些新方法的普及和应用,脑梗塞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有望进一步降低,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