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三不知”,究竟是哪三不知?这个故事告诉你答案
“一问三不知”,究竟是哪三不知?这个故事告诉你答案
“一问三不知”这个成语,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不知道、不清楚、不了解”。但具体是哪“三不知”呢?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
“三不知”的典故出自《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郑国国君知道自己挡不住晋国的攻击,就派人去齐国求救,说如果晋国吞并了郑国就会更加强大,到时候肯定会威胁到齐国,请求齐国派兵援助郑国。
齐国君主认为有道理,不能容忍晋国强大起来,就派大夫陈成子去援助郑国。
眼见齐国真的派兵来援助郑国了,晋国军队心里也有点害怕,统帅荀瑶就对部下说:“我们恐怕打不过齐军,不如先撤退吧。”于是晋军一边撤退,一边又派人去找齐国的陈成子,想要挑拨齐国和郑国的关系。
不一会儿,有个叫荀寅的人进来对陈成子说:“我听说晋军打算派出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们,要把齐军全部消灭掉!”
陈成子一听,怒骂道:“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兵,不要畏惧大批的人马,就算是有一千辆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怎么能涨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呢?等回国后,我要把你的话禀告给国君!”
荀寅也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于是就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这就是“一问三不知”的典故由来。荀寅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采取行动。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了解就发表意见,怎么能不碰壁呢?
所以,“一问三不知”的“三不知”,指的就是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也就是说,当你想系统、全面地了解一件事情的时候,就应该对它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否则,就会出现问啥啥不知道的尴尬情况。
明初重臣汪广洋,面对朱元璋的询问,多次搪塞,一问三不知,最终被朱元璋发配边疆。
因此,这个词的意思主要就是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可以是真不知道,也可以是装不知道,是个贬义词。
话虽如此,假如生活中遇到急事,又恰好遇上了一位“一问三不知”的人,这才是真让人抓狂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