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肆到茶楼:唐宋时期茶文化的兴起与繁荣
从茶肆到茶楼:唐宋时期茶文化的兴起与繁荣
唐宋时期的茶楼,不仅是品茗论道的场所,更是古人重要的社交娱乐中心。茶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精致的服务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成为了文人墨客、商贾士人交流思想、品茗论道的理想之地。茶楼的兴起和发展,不仅见证了茶文化的繁荣,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
历史渊源
茶馆的雏形出现在晋元帝时期,唐代开始普及,宋代形成一定规模。唐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导致商业交往十分发达。为适应商业往来需要,开店铺煎茶卖茶,自是必然。同时,城市经济的繁荣,带来一个很大的市民阶层。他们既不是经常调换岗位的文人官吏与士卒兵丁,也不是完全老死乡里的农民,而是活跃在各城镇的商人、工匠、挑夫、贩夫及为城镇上层服务的各色人员。活跃的市民阶层需彼此沟通,茶文化一出现,沟通人际关系便是其重要的功能之一,于是茶馆文化便应运而生了。
唐代长安外郭城有茶肆,城外有茶坊。扬州海陵如皋镇有茶店。此外,民间还有茶亭、茶棚、茶房、茶轩和茶社等设施,供众人饮用。唐代茶馆虽不能说很普及,多是与旅舍、饭店相结合,未完全独立,但也初具规模,为两宋茶馆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建筑风格与环境
宋代茶肆已独立经营,几乎各个大小城镇都有茶肆。北宋首都开封茶肆十分普遍,在皇宫附近的朱雀门外街巷南面酌道路东西两旁,“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南宋都城杭州,茶肆更是随处可见。有的茶坊与浴堂结合,前面是茶坊,后面就是浴堂,浴堂也称之为香水行。杭州城内,除固定的茶坊茶楼外,还有一种流动的茶担、茶摊,称为“茶司”。
宋代茶肆根据不同的季节卖不同的茶水。一般冬天卖七宝擂茶、撒子、葱茶,或卖盐豉汤。夏天增卖雪泡梅花酒,花色品种颇多。宋代茶肆已讲究经营策略,为了招徕生意,留住顾客,他们常对茶肆作精心的布置装饰。茶肆装饰不仅是为了美化饮茶环境,增添饮茶乐趣,也与宋人好晶茶赏画的特点分不开。
茶艺与茶文化
唐代陆羽的《茶经》问世,让日常生活中的普通饮茶活动,成为充满情趣和诗意的文化现象,使茶道具有了澄心静虑、畅心怡神的美学含义。正如宋代梅尧臣所说,“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是茶风炽盛的王朝,诚如王安石《议茶法》所言:“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如果说唐代茶道流行的最大贡献是形成以品为主的饮茶艺术,那宋代茶风炽盛的最大成就是将这种生活艺术演化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
宋代茶艺更为精进,创造出新颖独特的重在玩其味的茶游戏。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都沉迷于新奇刺激的斗茶和分茶游戏中。斗茶,因为要品评高低,决出胜负,故又称“茗战”。斗茶除比较茶叶品种、制造、出处、典故和对茶的见解,还要比较烹茶的用水和水温以及汤花等。斗茶赢家的茶叶可作御茶进贡,献茶人也能因此升官发财。地方官员为博取皇帝欢心,极力参与并鼓励斗茶。苏辙《和子瞻煎茶》诗云:“君不见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形容的正是这种炽热的斗茶风气。
与斗茶不同,约始于宋初的分茶则以技趣要求的高超为世人瞩目。北宋陶谷《清异录》就有关于分茶的记载:“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汤花转瞬即灭的刹那,显示出瑰丽多变的景象,需要很高的技艺。
社交功能
茶楼在唐宋时期不仅是品茗的场所,更是重要的社交中心。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赋,商贾士人在此洽谈生意,普通百姓在此休闲娱乐。茶楼的兴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
士大夫不仅饮茶为乐,已把茶提昇至了解自性的境界,是一種心靈寄託,而不止銷憂,除睡、解困。市集小販日常的遊戲不是簽大家樂,而是你沖一碗給我猜,我沖一碗給他猜;和尚們已把茶與吃飯列為生活要事,他們藉吃茶來辯論佛理解決疑問,「喫茶去」三字變成宋代禪門公案,他們既好茶,茶的生產、製造、銷售也自己負責,自給自足,改變寄生蟲的社會印象。
在宋淳熙年間,日本來了一個聖一禪師,在中國浙江天台山留學帶回茶種茶具,更把宋人喝茶模式,全盤移回日本,演變成日本茶道。簡單的說,宋朝的茶藝只是在碗中調一碗比例均勻的泡沫綠茶,然因宋人精於生活重視精神,茶藝融入了生活,也融入了精神,所以飲茶大有可觀,據資料統計,全國產茶六十六州、二百四十縣,許多人精妙於茶事,從煮水聽湯,碾塵點試,無一不得心應手。甚至有人在注湯時,能在茶碗中幻成各種物像,他們的茶館,冬天賣擂茶,夏天賣加蜜加地窖冬雪的蜜茶,有一家名叫「三與三的茶館」,冬賣擂茶,夏賣蜜茶,掛名人畫、插四時鮮花,鼓樂隊常吹地方戲曲,如此看來,我們學人家好像還差一般距離呢。
著名人物与典故
陆羽被誉为“茶圣”,其《茶经》对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陆羽被人们奉为“茶神”,茶作坊、茶库、茶店、茶馆和各产茶区都有供奉,千年不衰。有的地方,还以卢仝、裴汶为配神。茶店、茶馆里以陆羽为内容的对联很多,如“陆羽谱经卢仝解渴,武夷选品顾渚分香”“活火烹泉价增卢陆,春风啜茗谱品旗枪”。
宋徽宗赵佶精通茶艺,撰写了《大观茶论》。欧阳修诗云:“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苏东坡精于种茶、煮茶、品茶,写了许多出色咏茶诗词。这些大人物的参与对炽热的饮茶风气起到了助推作用。
丰富多彩的宋代茶俗,被广泛运用到民间生活的各个方面。婚嫁下聘的彩礼,必定有茶。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这样记载下聘礼节:“若丰富之家,以珠翠、首饰、金器、销金裙褶及锻匹茶饼,加以双羊牵送。”茶叶与珠宝金银等相并列,是十分珍贵的礼品。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了湘西青年男女以茶表达爱情的风俗:“男女聚而踏歌……其歌有曰‘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以喝茶为理由,邀请心上人出来约会,“吃盏茶”成为谈情说爱的代名词。茶也与丧俗有关系,宋人居丧期间,家人饮茶或以茶待客,均不能用茶托。这种礼俗,不仅平民要遵守,连皇家也不例外。宋代茶俗,影响深远。客来敬茶,在宋代已流传很广,到明代,已成为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礼节,这一礼仪还传到日本、韩国、蒙古、越南等国。
唐宋茶楼的故事,仿佛穿越时空,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人的高雅生活方式。茶楼的兴起和发展,不仅见证了茶文化的繁荣,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如今,了解唐宋茶楼的历史,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