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庆余年第二季在台爆火,传统文化凝聚两岸观众

创作时间:
2025-01-21 23:24:1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庆余年第二季在台爆火,传统文化凝聚两岸观众

近日,总台大剧《庆余年(第二季)》在台湾掀起观剧热潮,截至5月28日,平均收视率为1.18%,触达人次达5.48亿次,收获1164个全网热搜。喜欢这部剧的,不仅有大陆观众,还有很多台湾的剧迷。

台湾影评人柯志远在社交媒体发文感叹:“《庆余年2》,不枉我等了四五年!”“确认过眼神,范闲回来了!”

01

现象:台湾网友花式催更

《庆余年》在台湾有多火?在台湾青年经常使用的某社交媒体上,《庆余年》讨论区中有近5000名剧迷参与剧情发帖和讨论。这些留言和讨论,有繁体字,也有简体字,使用不同字体的观众,都在分享交流着对同一部剧的看法。“通过这些场景,可以看到两岸的观众有着同样的话题和爱好领域,在畅所欲言地进行着文化的沟通和交流。”

“意犹未尽”“敲碗第三季别等太久”……近日,大陆电视剧《庆余年2》迎来大结局,引发岛内网友花式催更。第一季播出时,《庆余年》就收获了一大批台湾剧迷,“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第二季更是备受关注。

岛内各大媒体上,时常可见对剧中人物关系、情节走向、演员趣闻的报道或讨论。在台湾“Yahoo奇摩”网站“戏剧影集排行榜五月Top10”上,也有《庆余年2》的身影。

“那个最神秘的男人五竹终于回归了!看到自己的化身在剧里耍帅,我完全目不转睛。”台湾视障歌手萧煌奇在社交媒体上幽默发文,配上自己“观看”《庆余年2》的居家照片,超3.3万人点赞。

02

原因:剧情、演员、文化认同多维度吸引力

《庆余年》在台湾为何如此受欢迎?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分析:

  1. 剧情吸引力:《庆余年》本就是一个有着广大粉丝的大IP网络作品,编剧合理且精彩的改编,为观众呈现了环环相扣的缜密剧情、丰富生动的群像塑造和偏轻喜剧的表达风格。

  2. 演员表现:剧中每个人物都立得住,让观众看后过目不忘。主演张若昀塑造的“小范大人”,以及老戏骨陈道明、吴刚、高曙光等人的表演都堪称惊艳。

  3. 制作精良:这部剧不管是场景还原还是服化道制作都精益求精,在细节上特别下功夫,令观众得到高水准的视听享受。

  4. 文化认同:剧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如诗词、服饰等,对台湾观众具有独特吸引力。范闲醉酒吟诗的段落,能引起台湾观众会心一笑,因为“这些诗词,不就是我们小时候语文课本里学过的吗?”

台湾青年观众也很关注《庆余年(第二季)》等陆剧中的服饰文化。他们会在日常生活中穿着带有传统元素的汉服、旗袍等。身着这些衣服收看陆剧,在他们看来,“觉得好像回到了自己该待的地方。”

03

意义: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庆余年》在台湾的热播,不仅是娱乐现象,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刘性仁教授指出:“追剧其实也是台湾的年轻人了解大陆的一种方式,能够了解到最接地气的大陆。在一些网络追剧讨论区,两岸年轻人有共同话题。透过这种交流的平台,年轻人可以抛开一些不必要的枷锁,真正回到剧情的本身。两岸的年轻人共同追一部剧,有共同的聊天主题,更能够成为好朋友。”

国务院台办发言人陈斌华也表示,《庆余年》第二季在岛内受欢迎,充分说明,两岸同胞同文同种,拥有共同的文化根脉,容易对影视剧等优秀文化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千锤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流淌在广大台湾同胞血液里的中国文化基因,是民进党当局“台独”势力怎么搞“去中国化”、怎么破坏两岸文化交流,都改变不了的。

《庆余年》在台湾的爆火,不仅是一部剧的成功,更是一次两岸文化共鸣的生动体现。它跨越了地域的界限,连接了两岸观众的情感,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凝聚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