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研究:夜间低氧血症与心血管疾病风险新关联
北京协和医院研究:夜间低氧血症与心血管疾病风险新关联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肖毅教授团队在《Respirology》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揭示了夜间低氧血症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这一发现不仅为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预测提供了新的工具,也为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什么是夜间低氧血症?
夜间低氧血症是指在睡眠期间,血液中的氧气含量低于正常范围(通常为90%-100%),但尚未达到严重程度的一种状态。这种情况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心脏问题或其他健康状况。
主要症状包括白天嗜睡、头痛、认知障碍、胸闷与呼吸困难等。长期缺氧会影响大脑功能,导致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心血管事件。
夜间低氧血症与心血管疾病:一个被忽视的关联
肖毅教授团队的研究基于睡眠心脏健康研究(SHHS)的数据,纳入了4485名40岁以上的受试者。研究团队评估了多个睡眠呼吸暂停低氧指标,包括传统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氧减指数(ODI),以及新提出的改良睡眠呼吸障碍指数(SBII)和pRED_3p指标。
研究发现,改良的SBII在预测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方面表现尤为出色。在完全校正的Cox模型中,SBII在多个五分位数中均显示出显著性,其调整后的风险比最高达到2.04。相比之下,传统的AHI和ODI指标在校正后并未显示显著性。
为什么是SBII?
改良的SBII算法通过计算每次呼吸事件的持续时间与相关氧饱和度下降面积的乘积,更全面地反映了夜间低氧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具体来说,SBII是每次呼吸事件的持续时间与相关氧饱和度下降面积的乘积。在每次呼吸事件发生后的100秒内累加所有相关的氧饱和度下降面积,然后将这些面积的总和乘以该呼吸事件的持续时间,以得到该呼吸事件的特异性血氧损伤值。将所有事件特异性血氧损伤值的总和除以总睡眠时间,最终计算得到SBII。在改进的方法中,采用积分法来计算氧饱和度下降面积,并对伪影进行校正,以提高计算精度。
这一发现强调了严重夜间缺氧是恶性心血管事件的重要风险因素。通过更精确的低氧指标,临床医生可以更有效地对患者进行风险分层和管理,从而改善心血管预后。
特别关注:2型糖尿病患者的风险
研究还发现,夜间低氧血症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更为显著。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肥胖、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而夜间低氧血症会进一步加重这些风险。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定期监测夜间血氧水平,及时发现和治疗睡眠呼吸暂停,是预防心血管并发症的重要措施。此外,积极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降低心血管风险的关键。
如何预防和治疗夜间低氧血症?
-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避免饮酒、改善睡眠环境等基础措施有助于缓解症状。
- 持续氧气疗法:通过提供额外氧气,帮助维持夜间血氧水平,减少并发症风险。
- 使用呼吸机:对于呼吸道阻塞引起的低氧血症,可通过呼吸机辅助通气。
- 药物治疗:针对特定病因,如炎症或心脏病,使用相应的药物控制病情。
如果怀疑自己患有夜间低氧血症,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和专业治疗。通过及早发现和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