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隔而不围”:曾国藩安庆之战的军事智慧

创作时间:
2025-01-22 05:53:1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隔而不围”:曾国藩安庆之战的军事智慧

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期间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尤其是他在安庆之战中的战略部署,被认为是古代军事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隔而不围、围而不打”的独特战术,曾国藩成功切断了太平军的补给线,最终导致太平天国的覆灭。尽管后来在镇压捻军时遭遇挫折,但曾国藩的军事策略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赞誉。这段历史不仅揭示了曾国藩作为军事家的卓越才华,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军事经验和教训。

01

安庆之战:曾国藩的军事杰作

安庆保卫战对于太平天国而言,是生死攸关的大事,这一战的失利决定了太平天国最终失败的命运。而对于曾国藩来说,这一仗却堪称是他军事生涯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其谋略之深远,布置之周密,处处都散发着中国传统军事哲学的光辉,可以说达到了中国古代军事史的巅峰程度。即使是放在整个世界军事史上,像这样大巧若拙、重剑无锋的实际战例也不多见。

近代以后的中国历代兵家对于曾国藩安庆之战的构思与谋划无不赞叹,并且认真体会研究,希望从中获取教益。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并且分析一下曾国藩安庆之战的过程,看一看他到底高明在何处。

(一)

安庆之战实际上是曾国藩顶着巨大的压力来打的,而这压力之大,是一般人根本就无法承受的。

1860年安庆之战开篇之际,恰好就是太平军击溃了江南大营,大举进攻江浙之时。苏南与浙北面积虽然不大,但是在当时提供的税收却占了清廷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丢失江浙对于清廷来说,是完全无法承受的损失。因此,当时上至咸丰皇帝,下至地方官员,都一致要求曾国藩立即率兵援救江南,先把安庆放下再说。

1860年6月8日,咸丰帝给曾国藩下达上谕,明确地指出:“……现在常州岌岌可危,无锡又有贼踪,可以径犯苏城,江南大局几同瓦解。曾国藩接奉此旨,即统率所部兵勇,取道宁国、广、建一带,径赴苏州,相机兜剿,以保全东南大局,毋稍迟误!”

咸丰的上谕说得如此明确,连进军的路线都给规定出来了,由此可见,他是真的急了。

如此严旨,换成另外的任何一个人都会不敢不遵,然而,曾国藩就是不去!

当然,曾国藩也没有干脆地一口拒绝,他总要给皇上留点面子。表面上他还声称自己已经移驻皖南的祁门,将率领鲍超、张运兰所部增援江南。实际上,鲍超、张运兰的任务是阻止皖南一带的太平军增援安庆,根本就没打算去江浙。只有曾国藩自己到达祁门,算是做了个姿态,表明自己正在遵旨而行。

与此同时,曾国藩还接连给皇帝上疏,力陈进攻安庆的重要性,实际上要求咸丰放弃江南,全力支持他打安庆。

在这种情况下,咸丰不得不做出让步,再次发出上谕:“如果安庆一城指日可复,该督不妨先克安庆,沿江而下,乘金陵贼众空虚之时,直捣巢穴。”

咸丰实际上是给了个模棱两可的答复。“如果……不妨……”这些词实际上都是为了将来推卸责任的时候而用的。如果曾国藩这一仗打败了,咸丰正好可以把责任全都推到曾国藩的头上。

到了八月份,更严峻的考验又来了,英法联军开始进攻北京。咸丰帝连老窝都要保不住了,自然又会连下严旨,催促曾国藩北上救援。

然而,曾国藩还是以各种理由推诿延宕,就是不出兵。为了打安庆,他连皇帝本人的死活都不管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执意要打安庆这一仗承担了多么大的风险,同时,我们也能意识到,如果这一仗打败了,等待曾国藩的下场将是什么。

曾国藩实际上是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统统一把“梭哈”,押上了赌桌,就赌安庆这一仗他能获胜。

像他这样一向老成持重的人,这一次竟然如此的果决,不给自己留丝毫的退路,只能说明一点,他经过反复的考量,确信安庆之战必定获胜,所以他的态度才会变得如此坚定。

这同样也说明,曾国藩的勇气和胆识也都是第一流的,在当时无人能及。而这正是一个大军事家必备的素质。

(二)

说到安庆保卫战,不太了解历史的人脑海恐怕会浮现出这样的一幅画面:烽烟滚滚的安庆城头正在进行着激烈的搏杀。成群结队的湘军攀着云梯,冒着枪林弹雨向着城头进攻。城上的太平军拼死抵抗,双方伤亡惨重,城上城下横尸累累……

实际上,在所谓的安庆保卫战中,这样的场景从来都没有出现过。只是在最后时刻,湘军才发动了对城墙的进攻,并且一举攻克。此前,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站在安庆的城头,连湘军的影子都看不到。

这正是曾国藩独特的攻城战术:不攻坚、不出击,隔而不围、围而不打,先剪枝叶、后取根本,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曾国藩认为:像安庆、南京那样的大城市,敌方势必防守坚固。你直接去攻城,那是正中敌人的下怀。除了给自己增添伤亡之外,不会有任何的收益。

因此,要打安庆、南京这样的地方,必须先扫清外围,断绝通往城内的粮道,围而不打,坐等城内粮草断绝,自然无法坚持下去了。你这时再去攻城,就可以瓜熟蒂落地轻松拿下了。

这正像德国大军事家克劳塞维茨讲的:防御的概念是等待。一切的防御都是在等待:等待援军,等待敌方发生变化。如果你让防御者没啥可等待的了,那么其士气势必崩溃,进攻者可以一举获胜。曾国藩首先扫清外围的理念就是如此。

不过,像安庆、南京这样的重要城市,敌方势必全力救援。你又要围城,又要打援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你一边在全力围城,一边又要打击敌方的援军,那恐怕会造成自己的兵力不足,捉襟见肘。因此,曾国藩经过认真的思考,更进一步,干脆连“围而不打”都不搞了,而是搞“隔而不围”。

“隔而不围”就是连围城都不搞了,只是选择敌人城池之外的要点驻守,深沟高垒,轻易不会主动出击,主要是静候敌人来进攻。

这样做虽然根本无法使得城内城外的敌人断绝联络,但是,我拿着一把刀站在你家门口,你总不能不理睬吧?更何况,湘军占据的都是敌方的战略要点,会使得敌方非常非常地不舒服,一定会出兵或者请求援兵来打的。来打就好办,湘军依靠着深沟高垒,可以大量地杀伤敌人。如此一来,围城和打援两方面的任务实际上就都兼顾到了。

曾国藩这套奇异的攻城战术,实际上是一种攻势防御,或曰防御型进攻。湘军不是绝对地不进攻,而是进攻也像在防御。湘军的进攻是通过防御来实现的。湘军的防御是通过进攻来完成的。进攻和防御在湘军的战术中,已经完全融为一体,难以区分了。

这种战术,使得湘军在进攻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自己的伤亡,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杀伤敌人。这种战术,使得湘军在防御时,可以最大限度地消耗敌人,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这种战术,使得湘军在战场上,可以最大限度地掌握主动,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被动。这种战术,使得湘军在战略上,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

这种战术,是曾国藩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这种战术,是曾国藩在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中,摸索出来的成功之道。这种战术,是曾国藩在与太平军的长期较量中,逐渐完善和成熟的。这种战术,是曾国藩在与太平军的长期较量中,逐渐完善和成熟的。

这种战术,是曾国藩军事思想的精髓所在,也是他能够最终战胜太平军的关键所在。

02

曾国藩的军事才能

曾国藩在军事上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和战略眼光。他深知硬碰硬并非上策,因此采取了“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通过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方式,逐渐消耗太平天国的有生力量。同时,他还善于运用间谍和情报战,对太平天国的内部情况了如指掌,从而能够制定出更加精准的作战计划。这些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使得曾国藩在战场上屡建奇功,最终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

03

曾国藩军事策略的影响

曾国藩的军事策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隔而不围、围而不打”战术,不仅在当时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后世的军事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此外,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和实践,对晚清的军事改革和洋务运动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支持恭亲王奕䜣主持的洋务运动,大力支持地方兴办实业,提倡以平等外交方式对待洋人,从而成为慈禧太后的重臣。1871年奉旨处理“天津教案”,但因与洋人委服而遭到天下唾骂,甚至被讽为“曾国贼”,因此积劳成疾,结果于翌年3月病死南京,享年61岁,谥“文正”。

中国近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蒋中正和毛泽东高度评价过曾国藩。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曾说“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博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进惧倾记。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即使在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中正对曾国藩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曾国藩的军事才能和策略,不仅在当时挽救了清朝的危局,也对后世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军事思想和实践,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赞誉,成为后世学习和借鉴的重要军事遗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