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比德模式”古今谈:自然与品德的诗意关联

创作时间:
2025-01-22 00:29:1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比德模式”古今谈:自然与品德的诗意关联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方式,将自然物象与人的品德相联系,这种模式被称为“比德模式”。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将自然界的物象与人的品德相联系,赋予自然美以伦理道德或精神品德的人格美。这种模式不仅在古代诗词中广泛应用,而且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深远影响。

01

何为“比德模式”?

“比德模式”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将自然界中物象的美人格化,赋予自然美以伦理道德或精神品德的人格美。在中国古代由先哲们不断思考与论述,特别是在主流意识形态为儒家思想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比德模式”广泛渗入到众多古代文学艺术作品中,其通过古诗词赋予自然界的丰富内涵也象征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变化,如今中华民族的智慧在守正创新中与日俱进、日臻完善,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得以充分彰显。

02

古诗词中的“比德模式”

“比德模式”在古诗词中的体现尤为突出。例如,《礼记·聘义》中提到:“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这里将玉的温润光泽与君子的仁德相联系,体现了“比德模式”的核心思想。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中也多次运用了“比德模式”。他似乎对巫山神女的故事情有独钟,诗中很喜欢用这个典故。除了《过楚宫》直赋其题的“巫峡迢迢旧楚宫,至今云雨暗丹枫”外,还有《题二首后重有戏赠任秀才》“峡中寻觅长逢雨”;《离思》“峡云寻不得”;《岳阳楼》“如何一梦高唐雨”;《深宫》“岂知为雨为云处,只有高唐十二峰”;《肠》“拟问阳台事,年深楚语讹”;《无题》“神女生涯元是梦”;《少年》“别馆觉来云雨梦”;《咏云》“只应惟宋玉,知是楚神名”;《拟意》“楚妃交荐枕”;《代元城吴令暗为答》“荆王枕上元无梦,莫枉阳台一片云”;《楚宫》“朝云暮雨长相接,犹自君王恨见稀”等,不一而足。唐人多用熟典,李商隐屡用神女典故也不足为奇。引人注意的是,他每以宋玉自拟。如《楚吟》:“山上离宫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诗的写法近于怀古,像是道经楚宫所作。可是写怀古诗将自己代入其中,就不免给予作品涂上咏怀的色调,所以冯浩觉得其中有很难指实的寄托寓含其中,说它“吐词含味,妙臻神境,令人知其意而不敢指其事以实之” 。至于《有感》一首便明明白白是咏怀之作了:
非关宋玉有微辞,却是襄王梦觉迟。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

03

“比德模式”的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已经不再像古人那样频繁地使用“比德模式”来创作诗词,但这种思维方式仍然影响着我们的审美和道德观念。例如,我们仍然会用“松竹梅”象征坚韧不拔的品格,用“莲花”象征纯洁高雅的品质。这些象征意义,都是“比德模式”在现代社会的延续。

“比德模式”不仅是一种文学创作手法,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它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道德的追求,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在现代社会,重新发现和欣赏“比德模式”,不仅能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更能帮助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