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意群体与高概率犯罪行为的关联揭秘
失意群体与高概率犯罪行为的关联揭秘
近年来,个人极端暴力事件频发,不仅给广大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而且引发普遍的社会恐慌。这些事件的背后,是一个个“对社会不满”、“心态扭曲失衡”、“采取极端方式”实施暴力犯罪的个体——他们被称为“失意群体”。
失意群体,是指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如经济困境、社会地位下降等)而感到失落、不满的群体。他们往往具有以下特征:对社会不满、心态扭曲失衡、采取极端方式实施暴力犯罪。正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贾俊强教授所指出的,失意群体已成为当前我国个人极端暴力事件的主要制造者。
失意群体制造的个人极端暴力事件背后,是社会结构剧烈变动所造成的一系列社会失范现象。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原有的社会秩序和价值体系受到冲击,一些人难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从而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失调。这种失调在极端情况下,就表现为背离性越轨行为——即通过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
那么,如何预防和减少失意群体引发的犯罪行为呢?专家提出了15项具体措施,包括重点时段防控、治安形势实时分析研判、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其中,重点时段防控是指分析每年命案易发高发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布控。例如,中国人有农历除夕前追债的传统,这段时间最容易发生因追讨欠款而产生的恶性案件。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则要求对容易激化为刑事案件的婚恋家庭、经济往来、邻里关系等纠纷实施分级预警,逐个安排人员跟进化解,从源头减少矛盾纠纷。
更为根本的解决方案,则需要从社会制度层面入手。正如贾俊强教授所建议的,需要对收入调节制度、社会流动机制、社会保障制度、利益表达机制、法律救济途径等进行再建构,以达到利益的均衡、社会的稳定和谐。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控制的综合协作功能,强化多元社会控制,并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化解策略,以逐步减少此类事件发生的概率。
面对失意群体带来的挑战,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事后处置,更需要注重事前预防。这不仅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关注和参与。只有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和谐的社会,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失意群体的产生,降低极端暴力事件的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