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步掌握铸工胶使用要点,轻松修复铸件缺陷
六步掌握铸工胶使用要点,轻松修复铸件缺陷
铸工胶是一种双组份常温固化型胶粘剂,由固化剂、环氧树脂、增韧剂、活性稀释剂以及其他优质材料配制而成,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耐蚀性和优良的收缩性。它常被用于铸铁、炼钢、造铝等铸造金属的砂眼、气孔、麻坑的修补,也适用于精细加工时发现的缺陷,作为一般结构胶使用。
使用操作方法
一、表面处理
将待粘部位用砂纸、钢丝刷或有关工具进行打磨。对于铸件伤痕、裂缝较小的情况,因难以施胶,可采取适当扩宽的方法;对太小的麻坑、缩孔应适当扩孔并除去氧化层。对于有些目不可观而有微小渗漏情况,可采取整件处理并施胶的方法,以内涂为佳(厚度小于1mm)。处理后的粘接面应用工具将剩余垃圾吹干净,然后用汽油或挥发性有机溶剂(如甲苯、丙酮)清洗,待完全挥发干后施胶。
二、调胶
根据需量将A、B组份按规定的比例取出,放在干净的玻璃或硬滑纸上用棒调匀,越匀越好。若调胶不匀将影响粘接力或导致固化胶层变软、不固化等现象。
三、涂胶
将调匀的胶液涂于待粘表面,注意用于填补缩孔、气孔时,要考虑到孔内间隙及固化后的收缩率,一般涂胶层应高于被粘物表面1-2mm。胶层不宜过厚或过薄,若需较厚涂层可采取一次或多次施胶。粘接工件必须对定位置,防止粘接面错位或胶层外溢。
四、活性使用期
混匀后的胶液必须在30分钟内用完,超过使用期再使用将影响粘接效果。
五、后续处理
为达到理想的表面效果及尺寸精度,固化后多余的胶层可进行精加工处理。
六、储存
使用完后将A、B组份盖紧,存放于阴凉通风处。若A、B组份超过保质期仍未硬化,可继续使用,不影响粘接效果。
随着现代经济快速发展,对铸件修补需求越来越大。铸铁、炼钢、有色等铸件在非装配面和非工作面常出现外观缺陷,如气孔、砂眼、缩孔、麻坑等。如果随意使用则会影响产品质量,若随意丢弃报废则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使用铸工胶进行修补成为提高铸件利用率、降低成本的有效方法。经过不断改进,铸工胶的铸件修补技术日趋完善,为制造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