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科大研究证实:公园散步1小时,有效预防抑郁
华科大研究证实:公园散步1小时,有效预防抑郁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团队近期在《自然·精神卫生》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长期居住在绿色环境中可以降低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发生。这一发现为现代人缓解压力、改善心理健康提供了新的思路。
这项研究并非孤例。2022年发表在《分子精神病学》上的一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自然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该研究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在公园或城市绿地散步1小时可以显著减少大脑杏仁核的激活。杏仁核是大脑中与压力、焦虑和恐惧等负面情绪相关的区域,其活动程度的降低意味着散步者的情绪状态得到了改善。
研究者将63名成年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在自然环境中散步,另一组在城市商业街区散步,时长均为60分钟。通过磁共振成像(fMRI)检测发现,自然环境组的大脑杏仁核区活动显著降低,而城市环境组则没有明显变化。这一结果表明,自然环境对缓解压力和焦虑具有独特效果。
犹他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则显示,即使是短暂的自然体验也能带来心理健康益处。研究分析了过去30年的相关文献,发现即使是10分钟的自然接触也能给患有精神疾病的成年人带来短期好处。这为忙碌的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即使时间有限,也可以通过短暂的公园散步来改善情绪。
为什么公园散步对心理健康如此有益?科学研究给出了答案。自然环境中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了积极的心理效应。例如,森林环境中的空气负氧离子、植物精气等能够降低压力激素水平,抑制交感神经活动。此外,自然环境还能促进大脑释放多巴胺等快乐激素,进一步提升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效果并非城市中的任何户外活动都能达到。研究明确指出,在商业街区或商场中的散步并不能带来同样的心理益处。这提示我们,自然环境的独特性是产生积极效果的关键。
基于这些发现,专家建议将公园散步纳入日常生活中。对于工作繁忙的都市人来说,每天抽出一小时在附近的公园散步,可能比健身房更有助于身心健康。而对于城市规划者而言,这些研究也提供了重要启示:增加城市绿地不仅美化环境,更是提升居民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忽视了自然的力量。华科大的这项研究提醒我们,当感到压力大、焦虑或抑郁时,不妨去附近的公园散散步,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这不仅是一种简单的休闲方式,更是一种科学验证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