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培训,点燃社区志愿服务热情
非遗文化培训,点燃社区志愿服务热情
近年来,全国各地社区纷纷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文化培训活动,不仅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更点燃了社区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这种创新的社区治理模式,正成为推动社区发展、增进邻里和谐的重要力量。
非遗传承人的志愿服务之路
在贵州省安顺市关岭自治县百合街道同康社区,有一位名叫杨成红的“非遗剪纸”传承人。自2001年接触剪纸艺术以来,他便深深爱上了这门指尖上的艺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剪纸,杨成红主动投身志愿服务,利用周末时间在社区开设剪纸培训班。
“我之前不会画画,为了学剪纸,自学画画,从最初一般的喜字到现在的山水画之类的,现在我基本上都可以自己创作出来。剪纸作为一项非遗文化,我们有义务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杨成红说。
截至目前,杨成红已培训学生2200余人次,培训成人120余人次。他的努力不仅让剪纸艺术在社区生根发芽,也让他荣获“安顺市最美志愿者”称号。更重要的是,通过剪纸培训,社区里的孩子们有了丰富的课余生活,搬迁群众也多了一项实用技能。
在江苏省昆山市绿地社区,剪纸非遗传承人杜爱蓉的故事同样令人感动。在社区和社会工作者的支持下,她成功申报了“剪纸文化心传承”微公益项目,并成立了“杜爱蓉非遗剪纸工作室”。如今,她已从一位内敛的“居家奶奶”变成了社区里的“明星讲师”,带领一支16人的剪纸团队,常态化为居民提供剪纸教学服务。
社区里的非遗课堂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的老干部非遗传承志愿服务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这支由48名老干部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开设了包括古琴、茂腔、剪纸、黑陶等在内的16门非遗特色课程,结业及在校学员已达1000余人。
为了扩大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志愿服务队还创新性地利用新媒体手段,录制精品课程和作品集20多个,通过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广泛传播。同时,他们还定期开展非遗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每年举办各类非遗传承活动100多场次,真正让非遗文化“活”了起来。
非遗文化激发社区活力
非遗文化培训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更成为推动社区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绿地社区,杜爱蓉的剪纸工作室不仅是一个教学场所,更成为社区居民交流互动的平台。通过剪纸活动,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居民走到了一起,社区的凝聚力和文化氛围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诸城市,非遗志愿服务队的活动更是惠及近万人。通过各类非遗体验活动,不仅让居民了解和学习传统技艺,更激发了他们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许多青少年在参与非遗活动后,主动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成为非遗传承的新鲜血液。
未来展望
非遗文化培训与志愿服务的结合,为社区治理开辟了新思路。它不仅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更激发了社区活力,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和参与度。未来,随着更多非遗项目的引入和创新性传承方式的探索,这种模式必将在更多社区开花结果,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