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模式:创新融合激发消费新热潮
“文旅+”模式:创新融合激发消费新热潮
“文旅+”模式正在成为消费新热点,多地通过创新融合,创造出新的消费场景和体验。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消费者的体验,还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暑期旅游旺季的到来,各地纷纷推出丰富的文旅主题活动和消费场景,进一步推动了消费市场的繁荣。
“文旅+”模式的创新实践
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公布了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集中展示了文化和旅游领域数字化创新的最新成果。这些案例涵盖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文旅领域的创新应用,展现了信息化条件下文化和旅游发展新亮点。
在赋能文化艺术创新表达方式方面,话剧《苏堤春晓》开辟“第二现场”,创新实现全国六地与北京首演现场“同时共在、千里共赏”,让舞台艺术通过信息化手段传播普及;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创新打造全域行浸式数字演艺《红飘带·伟大征程》,再现红军长征历程,让红色文化更加生动、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促进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水平提升方面,浙江美术馆“藏品云”以“典藏大脑”“数字驾驶舱”等构建起跨省的美术藏品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助力美术典藏资源智联共享惠民;国家自然博物馆应用人工智能、增强现实技术打造数字人,提供沉浸式导览服务,提升游览趣味性、便利性。
“文旅+”模式激发消费潜力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在推动消费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以来,国务院相继出台《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多处提及文旅,文旅消费迎来新发展机遇。
当前文旅消费市场呈现三大转变:
消费市场由稳定化向多元化转变:传统文旅消费市场总体呈现均质化和稳定化特点,随着文旅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消费市场变得碎片化、多元化和非稳定化,“一夜爆红”“出奇制胜”等现象层出不穷。
消费需求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游客对文旅消费产品结构的需求从传统人文、自然资源向社会生活资源拓展,对产品体验的需求从景观好看向项目好玩转变。尤其是参与度高、体验感强,能全方位满足游客各种需求的产品备受青睐。
消费群体由保守型向细分型转变:伴随旅游业发展的不断深入,文旅消费群体也逐渐转变,消费主力逐渐从保守型的观光旅游向细分消费群体延伸。目前,有一定消费能力且关注品质和细节的中产阶层,以求知与探索为需求、且父母愿意买单的亲子游群体,“有钱有闲”的老年消费市场以及接受新事物速度快、愿意为兴趣花钱的Z世代都是热点人群。
“文旅+”模式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文旅+”模式正展现出以下几个重要发展趋势:
科技赋能与沉浸式体验:数字技术正在深刻改变文旅产业的面貌。AR、VR等技术的应用,让游客能够获得更加沉浸式的体验。例如,国家自然博物馆的AR导览和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等项目,都是科技与文旅融合的典范。
跨界融合:文旅产业的边界正在不断拓展,与教育、体育、农业等多个领域的融合日益加深。研学旅行、乡村旅游、夜间旅游等新业态层出不穷,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选择。
乡村振兴与非遗融合: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发展文旅产业,通过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旅游项目。非遗元素的融入,让文旅产品更具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大数据与精细化运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文旅产业正朝着更加精细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分析游客行为数据,可以更好地理解消费者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未来展望
“文旅+”模式的兴起,不仅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持续升级,这一模式将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未来,“文旅+”模式将进一步向纵深发展,通过科技赋能、跨界融合和精细化运营,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体验。同时,它也将成为推动消费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