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古城见证:从革命火种到红色教育
阳江古城见证:从革命火种到红色教育
阳江古城,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岭南古城,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走进古城,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那份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革命的火种
时间回溯到20世纪20年代,阳江古城成为革命活动的重要中心。1925年12月,敖华衮、吴铎民、何毅、欧赤等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名义,先后被派往阳江县从事农民运动。他们选择在古城内的文昌宫设立特派员办事处,这里见证了共青团阳江支部和中共阳江县支部的成立,成为国共合作初期的重要见证地。
文昌宫,这座始建于宋代的古建筑,见证了阳江人民追求进步、投身革命的激情岁月。1926年3月初,中共阳江县支部在此成立,书记为敖昌骙。同年11月,阳江县农民协会也在文昌宫成立。敖昌骙、敖华衮、吴铎民、欧赤等均为中共党员,他们在这里策划和领导了多次重要的革命活动,推动了阳江地区的革命进程。
英雄的足迹
在阳江古城福祖社7号,有一座普通的砖瓦木结构平房,这里曾是陈必灿烈士的故居。陈必灿,这位年轻的革命者,1928年8月15日在狱中写下遗书:“今儿先天下之忧而忧,且为谋多数人之幸福而死,生不负于有生之时,死能名于已死之后,此则儿虽死实为不死,两大人无子实为有子,幸何如之!”这段感人至深的文字,展现了他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坚定信念。
1928年9月5日,除张乐华被判无期徒刑后病死狱中外,包括陈必灿在内的16名阳江“十七烈士”在广州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他们的英勇事迹,永远铭刻在阳江人民的心中。
红色的丰碑
为纪念这些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1957年,阳江在北山公园内修建了“阳江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的后面设方形烈士墓室,用水泥砖灰构筑,安放着大革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100余名革命烈士的骨塔。1984年6月,阳江县人民政府重修纪念碑,将103具忠烈骸骨火化,贮骨灰于盒内,安放在墓室里。墓室前灰塑“烈士之墓”4个大字,右用大理石镌刻《阳江革命烈士墓室记》,左用大理石镌刻革命烈士英名。
这座纪念碑不仅是阳江市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更是阳江人民缅怀先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每年清明时节,无数市民和学生来到这里,敬献花圈,缅怀先烈,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永恒的传承
阳江古城的红色记忆,不仅仅停留在历史的长河中,更融入了当代人的生活。近年来,阳江市充分利用这些红色资源,开展各类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阳江革命烈士纪念碑、陈必灿故居等红色遗迹,成为重要的教育基地,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和学生前来参观学习。
这些红色遗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传承。它们提醒着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们更应铭记历史,传承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阳江古城的红色记忆,是一段永不褪色的历史,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阳江人,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