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领衔复旦创意写作,创新“工作坊”模式培育青年作家
王安忆领衔复旦创意写作,创新“工作坊”模式培育青年作家
复旦大学创意写作专业以其独特的“类型小说工作坊”闻名,通过实践和讨论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掌握网络小说细节写作的技巧。该工作坊由著名作家王安忆主导,通过命题训练、匿名评点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叙事技巧,打破写作惯式,提升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写作能力。这一创新的教学方法不仅培养了众多优秀的青年作者,也为创意写作专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类型小说工作坊”:实践与讨论的教学模式
“类型小说工作坊”是复旦大学创意写作专业的特色课程,由王安忆搭建的“小说工作坊”发展而来。该工作坊的教学模式是“实践+讨论”,其教学特色则是命题训练。在此基础上,“类型小说工作坊”引入了类型小说的叙事技术和匿名评点的回顾机制,促使学生积累叙事技巧、打破写作惯式、识别作品优劣,以期培养其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写作能力。
“工作坊”将学生分为两个或三个小组,每小组7-8 人,每堂课讨论一个小组的作业,依次轮替。所有小组轮完为一周期,周期小节后进入下一阶段,直至课程结束。“工作坊”具体分为“命题”“发展”“结尾”三个阶段。“命题”阶段,王安忆要求学生前往指定地点(如田子坊、鲁迅故居、宰牛场“1933”)采风,并根据空间特点,将自己的观察或感受虚构成一个“小说开头”。“发展”则是“工作坊”的主体阶段。按三组一个周期为计,一学期至少可以开展四个周期,意味着“小说开头”接下来至少有四个发展机会。学生可以根据故事的需要,或发展铺垫,或翻转倒置,在每个周期里生发出故事的新片段,再在“工作坊”里即时讨论,循环往复,最终形成完整小说。
比起单打独斗地完成“工作坊”作业,“故事接龙”的任务相对比较轻松。王安忆会从学生提供的“小说开头”作业里挑出几份,再由学生票选出一个最想发展的开头,“故事接龙”便开始了。形式上简单,内容上还有更加困难之处。“工作坊”的命题还依托于一个真实的外部空间,“故事接龙”的命题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则完全属于虚构。因此当“故事接龙”有一些情节卡顿时,学生们便群策群力,从各个角度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你一言我一语地把这个小说开头编织成完整的故事,形成集体即兴创作的氛围。
无论是“工作坊”还是“故事接龙”,都并不强调小说的最终成果,而更注重引导学生去体验一个完整的小说创作的过程。在这个体验过程里,有心的学生当然可以收获关于小说创作的种种启蒙,最终转化到自己的写作当中。这就是“工作坊”最大的优点——使写作成果从期刊作品的成熟姿态迫降,而将写作过程还原成一个训练营、一个练习场。高屋建瓴的文学观当然也十分重要,但作者特别是新手在面对写作时,如何将小说写出来才是更加实际、更为具象的问题。如果学生们能够看见鲁迅故居木质走廊间人们的逼仄生活,或者可以感受到宰牛场单色水泥下工业化的流水生杀,也许可以写出一个好的“小说开头”,较为轻松地接续后面的情节。一个思虑不足的开头通常会难以为继,这就使得学生们必须在具体的写作困境下,反过头去思考那些一开始并没有想好的小说设定。不过,就算没有一个好的“小说开头”也没关系,王安忆通常并不希望学生们为了继续展开情节,去修改前面已有的小说内容。新手写作时,在困难里解决问题的收获,是顺利地发展一个好的“小说开头”难以相比的。写作的过程就是一直去面对那些具体问题的过程。王安忆所起到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发现故事的潜力和不足,正如她设计“工作坊”的教学目的:“我只是尽量使他们体验小说的进程:如何开头,设定动机,再如何发展,向目标前进——也许他们会在课堂外最终完成,也可能就此放下,但希望他们能从中得益,了解虚构写作是怎样一种经验。”
培养成果:优秀青年作者的涌现
这种独特的教学模式已经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青年作者。例如,薛超伟、余静如、王侃瑜、郭冰鑫等,都是从复旦大学创意写作专业走出来的佼佼者。他们在网络小说创作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80后、90后作家群体的中坚力量。
重庆移通学院科幻学院院长张凡是第一届MFA毕业生,2010年在复旦读书时,他已经认识到科幻将会是一个重大的风口,并在15年里由创意写作走向科幻。“复旦MFA的教育,在毕业15年里,像缓释的胶囊,一年一年重塑了自我对世界的感觉和认知。”张凡说,“复旦创意写作的培养之价值全在于诸位老师伟大的认真和安静的爱,我每次重新教育自己,以为是自我提升,终归追溯到这种默默无言的文学和写作传承。”
教学效果与专业贡献
复旦大学创意写作专业自2009年成立以来,已经招收学生232名,开设课程130门次,产出作品100余篇,出版学生作品集10本。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该专业的教学效果和影响力。
复旦创意写作已形成老中青相结合、层次鲜明、梯队完整、具备丰富写作经验且术业各有专攻的一流校内师资队伍,还配置了行业导师,构成双导师制。专业实习基地上海市作家协会举行的“上海写作计划”每年都来到复旦校园,为学生们打开国际化视野。
“每一位创作型人才,在教养、学识方面的需求,都是非常个性化的,而且其个性化的程度之高,肯定超越一般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文系主任朱刚教授说,中文系的其他专业,乃至其他院系,在诸多领域为MFA提供丰富的优质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形成各具特色的知识结构。“重要的是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尊重个性的校园文化,让我们远离单调、刻板、独断,而获得真正的教学成果,那就是我们优秀的毕业生。”
复旦大学创意写作专业不仅在培养网络小说作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整个创意写作专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其“实践+讨论”的教学模式、独特的“类型小说工作坊”以及注重细节刻画的教学理念,为其他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