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院实施医疗质量提升方案,强化核心制度与病历管理
山东医院实施医疗质量提升方案,强化核心制度与病历管理
近日,医院召开了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会议,会上强调了“医疗质量提升行动”和“医疗核心制度督查方案”的重要性。科室主任们面临新的挑战,他们需要全面理解和实施这些方案,通过加强科室内部管理和培训,提升整体医疗质量,确保患者获得高效优质的服务。这一系列举措旨在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保障医疗安全,符合全省医政医管工作的最新要求。
医疗质量提升行动的具体要求
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的《山东省基础医疗质量巩固提升专项行动方案》明确了医疗质量提升行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方案提出了具体的工作内容,包括加强医务人员准入授权管理、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及指南规范、提高病历内涵质量、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监管等。
加强医务人员准入授权管理
医疗机构要全面梳理本机构医疗准入授权项目,包括但不限于执业资格、处方资格(重点关注麻精药品、抗菌药物及抗肿瘤药物分级授权管理)、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等,明确准入条件、授权原则、授权时限等并实行动态调整。同时,医疗机构要将医疗权限管理相关要求嵌入本机构信息系统并对权限信息进行动态管理。三级公立医院全部实现医务人员准入授权信息化管理。
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及指南规范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守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并结合实际制定完善本机构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和相关配套文件,细化工作要求和工作流程。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教育和考核,使核心制度真正融入诊疗活动中,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
提高病历内涵质量
医务人员要按照对应权限及时完成各项病历记录,重点关注诊疗过程关键节点记录的及时性,提高关键诊疗行为相关记录完整率。规范关键诊疗环节记录,关注手术及有创操作、特殊检查治疗、抢救等诊疗行为的病历记录质量及知情告知,通过病程记录及时反映对各类检查检验、危急值、病情变化等关键节点的分析与处置。提高疑难病例讨论、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多学科讨论的内涵质量。
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监管
医疗机构要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依法依规分类管理,建立本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制度,严格做好行政许可类医疗技术的准入管理和执业登记,做好限制类医疗技术评估和备案管理。同时,医疗机构要建立本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包括目录管理、手术分级、医师授权、质量控制、档案管理、动态评估等制度,保障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和患者安全。
科室主任面临的挑战
医疗质量提升行动对科室主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作为科室的领导者,他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加强科室内部管理
科室主任需要根据专项行动方案的要求,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明确科室成员的职责分工,确保每一项任务都能落实到位。同时,他们还需要定期检查和评估科室的工作进展,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培训医务人员
科室主任需要组织和监督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确保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新的医疗质量标准和核心制度。这包括定期开展业务学习、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活动,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
落实核心制度
科室主任需要确保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在科室得到严格执行。这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值班和交接班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等。他们需要定期检查这些制度的落实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效率
科室主任需要充分利用医院的信息系统,实现医务人员准入授权、病历管理、医疗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这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平衡医疗质量与工作效率
在提升医疗质量的同时,科室主任还需要考虑科室的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他们需要优化工作流程,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工作,确保医务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患者诊疗。
应对策略
面对这些挑战,科室主任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 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将任务分解到个人,明确时间节点和责任人。
- 加强团队协作,鼓励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 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效率,如使用电子病历系统、医疗质量监控平台等。
- 定期组织培训和考核,确保医务人员掌握新的医疗质量标准和核心制度。
- 建立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医务人员给予奖励,提高团队的积极性。
- 保持与医院管理层和其他科室的沟通,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总结
医疗质量提升行动是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而科室主任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需要全面理解并落实医疗质量提升行动的具体要求,通过加强科室内部管理、培训医务人员、落实核心制度等措施,提升整体医疗质量。虽然这一过程充满挑战,但通过科室主任的努力和团队的协作,一定能够实现医疗质量的持续提升,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