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沙东疫苗退出中国市场,集采政策引发进口药企调整
默沙东疫苗退出中国市场,集采政策引发进口药企调整
近日,一则关于默沙东甲肝疫苗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这家全球知名的制药企业宣布,基于全球商业策略的调整和对本土产品需求的评估,决定停止其甲型肝炎灭活疫苗维康特在中国市场的供应。这一决定不仅影响到众多需要接种疫苗的儿童,也折射出中国药品集中采购政策下,进口药企面临的重大抉择。
集采政策:进口药退出的导火索
自2018年国家启动药品集中采购政策以来,药品价格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跳水”。集采政策通过“以量换价”的方式,大幅降低了药品价格,减轻了患者负担。然而,这一政策也对进口原研药企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最近的第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中,所有原研药企均未中标,这意味着大量进口原研药将退出公立医院市场。据统计,本次集采共涉及62个品种、135个品规,最终393个产品遗憾流标,流标率超过50%。药品平均降幅超过70%,部分产品降幅甚至超过90%。例如,四长制药的硫酸特布他林注射液从165元/支降至0.89元/支,阿司匹林肠溶片更是降至每片3分钱。
进口药退出:患者面临的困境
进口药的退出,让许多患者和家庭陷入了困境。一位家长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孩子的经历:孩子在接种第一针默沙东甲型肝炎灭活疫苗后,却被告知第二针已断货。类似的情况并非个例,多地家长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对于一些需要长期用药的慢性病患者来说,进口药的退出更是带来了不小的困扰。虽然政策允许在无法使用同一厂家生产的同种疫苗完成全程接种程序时,可使用不同厂家的同种疫苗完成后续接种,但这种替代方案并不能完全消除患者的担忧。一位患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医生说国产药效果也很好,但我还是担心,毕竟用了这么多年的进口药。”
仿制药替代:是机遇还是挑战?
面对进口药的退出,国产仿制药迅速填补了市场空白。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市场上仿制药的处方量占比已高达90%。从价格来看,仿制药确实为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然而,价格的降低是否意味着质量的牺牲?这是许多患者心中的疑问。
一位长期从事医药行业的专家表示:“国产仿制药在质量和疗效上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在临床上完全可以替代原研药。”他进一步解释道:“一致性评价要求仿制药在质量与疗效上与原研药保持一致,从目前的数据来看,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在临床上的表现是令人满意的。”
然而,也有医生和患者对仿制药的效果表示了一定的担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表示:“虽然大多数仿制药都能达到基本的治疗效果,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原研药的优势还是明显的。比如在一些重症治疗中,原研药的稳定性和副作用控制往往更优。”
未来之路:创新与质量并重
面对集采政策带来的挑战,药企也在积极调整策略。一些企业选择通过创新转型来寻找新的发展路径。以恒瑞医药为例,这家曾经以仿制药起家的企业,如今已将重心转向创新药研发。2024年三季报显示,恒瑞医药前三季度研发投入达45.49亿元,同比增长22%。目前,该公司在国内获批上市的1类创新药已增至17款。
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集采政策的初衷是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推动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从目前的效果来看,这一目标正在逐步实现。石药集团通过积极参与集采和加大创新投入,近年来研发投入保持两位数增长,2023年研发投入约50亿元。倍特药业则通过集采实现了快速发展,在医药百强榜中的排名从88名提升至46名。
对于患者来说,如何在控制成本和保证疗效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当前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一位医药行业分析师建议:“患者在选择用药时,应该充分考虑药物的性价比。对于一些常见病、慢性病,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是很好的选择。而对于一些重症或特殊疾病,如果条件允许,选择原研药可能会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集采政策下进口药的退出,无疑给中国医药市场带来了深远影响。从短期来看,患者可能会面临用药选择的困扰,但从长远来看,这将推动中国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创新药的研发。正如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所说:“集采政策有利于引导企业加强成本管控、创新转型,对提升行业集中度、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平衡药品的可及性与质量,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将是政策制定者、药企和医疗工作者共同面临的挑战。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医药产业的持续发展,中国患者将拥有更多优质、可负担的用药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