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降价致进口药退出,医药市场格局生变
集采降价致进口药退出,医药市场格局生变
近期,进口药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频频登上热搜。去年12月,在第十批中国药品集中采购中,所有原研药企或放弃竞标或象征性报价,最后无一中标,引发巨大的舆论关注。这意味着,集采之下,药品价格像坐了“跳楼机”,进口药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得快没了踪影,患者或可能无法再在医院开出原研进口药了。
今年1月初,有家长发文称,其孩子接种完第一针默沙东甲型肝炎灭活疫苗维康特后,再接种第二针时,被告知已断货。多地家长同样面临这种无同种疫苗可打的困境。事实上,早在去年3月初,默沙东就向媒体表示,即将停止其甲肝疫苗维康特®在中国市场的供应。
再比如,一位家长带着孩子去医院看病的故事一直在网络上影响甚广——孩子患支原体肺炎,此前医院开出的进口阿奇霉素注射液已经买不到了,只有国产的阿奇霉素能够使用;无奈使用国产阿奇两天后,孩子高烧不退,最后还是换回了原研药。
进口药正在退出中国市场,我们如何应对?是不是部分罕见病,未来无药可医了?制药工业,关乎所有人的切身利益,也承载着不同角色的挣扎与期许。毕竟,药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商品,一种涉及人们生与死的产品。
进口药为何纷纷退出中国市场?
这一切要从集采开始说起。从2018年开始,国家医保局主导的药品集中采购政策逐步推进,通过“以量换价”的方式,大幅降低了药品价格。截至2024年,已开展10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累计成功采购435种药品。
第十批国家集采,是历次首年约定采购额规模最小的一次,仅85.13亿元,不足最高一次第五批550亿元的1/6。采购额小,不意味着竞争不激烈。本次集采共涉及62个品种、135个品规,是前十批国采中涉及品种较多的一次。其中的竞争有多大?流标率方面的数据显示,有393个产品遗憾流标,流标率超50%,也让这次集采一举成为历次中流标率最高的一次。更受关注的是,此次集采报价过程可谓是厮杀激烈。药品充分降价,平均降幅超70%,更是成为了历年集采降幅之最。
据医药健康信息服务平台米内网不完全统计,总计有50多个产品(以药品名+企业名+规格计)降幅超过90%。比如四长制药本次硫酸特布他林注射液报价0.89元/支,而集采前在地方的挂网价为165元/支,降幅超过了96%。部分降幅超90%的产品/图源:米内网整理
阿司匹林肠溶片也降到每片只需3分钱,每天吃一片,一个月也才1块钱。盐财经记者查阅美团买药等网络平台,原研进口的拜阿司匹灵一盒三十片,售价在22元左右。虽然价格也不高,但比起三十片1块钱的价格,差距显而易见。资料显示,阿司匹林肠溶片原料药市场行情价格约每公斤30元,折合成100mg/片的原料成本仅3厘钱,大批量采购时价格还能更低。
而原研药因为研发成本高昂,无法做到大幅度降价参与集采,像辉瑞、拜耳、默沙东等外企只能铩羽而归。默沙东的抉择,在一众药企中极具代表性。在此次集采中,它手握5个具备报价资格的品种,这一数量远超其他涉及原研药的企业。然而,默沙东先是直接舍弃了其中3个品种,似乎已提前预判了这些品种在集采中的竞争力。对于仅参加报价的泊沙康唑肠溶片和泊沙康唑注射液,其报价策略更是令人咋舌。默沙东的泊沙康唑肠溶片报价高达2880元,泊沙康唑注射液报价也达到1420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同款仿制药的报价仅为42.18元,差价悬殊。
再看口服降糖药西格列汀口服常释剂型,此前默沙东凭借原研优势,在该领域占据了99.65%的庞大市场份额。但即便坐拥如此高的市场占有率,作为原研企业的默沙东,在面对集采时,直接选择放弃报价。值得注意的是,该药物品种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企业数量多达35家,可想而知其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或许正是在这种刀刀见血的竞争,以及自身成本考量下,默沙东认为继续参与集采并非明智之举,最终选择了黯然退场。
公立医院正是集采的主体,也意味着,那些未能成功获取集采“入场券”的进口原研药,在中国市场将遭受重创,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将拱手让人。2024年,包括强生、拜耳、默沙东等跨国药企纷纷采取裁员、精简产品管线的措施。但裁员只是权宜之计,跨国药企依然在加速创新。
这一现象对患者和国内药企有何影响?
集采政策的初衷是降低药品价格,提高药品可及性。从效果来看,这一目标已经实现。患者用药负担显著降低,如阿司匹林肠溶片降至每片3分钱。同时,更多疗效好、使用便捷的药品被纳入集采范围,进一步提升了患者用药可及性。
对国内药企而言,集采政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仿制药利润空间被压缩,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集采带来的规模效应和市场开拓效应,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需求预期。例如,齐鲁制药已有100个产品中选集采,年供应超70亿片(支)。科伦药业在第八批集采中的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中选后实际年销量超2000万瓶。
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专家认为,集采政策将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未来集采规则可能更加强调落地执行,提高报量准确性,加强供应保障。同时,集采药品的覆盖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包括进村卫生室、民营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
医药行业将加速转型升级。仿制药利润空间有限,企业需要加大创新药研发投入。同时,集采政策也在不断完善,以平衡药品可及性和产业可持续发展。例如,国家医保局正在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药品招采制度,优化非中选药品的价格管理。
集采政策下,进口药退出中国市场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它既反映了政策对医药市场的深远影响,也折射出全球医药产业格局的深刻变化。对于中国患者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适应从原研药转向仿制药的过程;机遇在于,更多人能够负担得起必需的药物,同时国产创新药的发展也将为患者带来更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