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中学生使用电子烟,专家警示危害大脑发育
2.4%中学生使用电子烟,专家警示危害大脑发育
近年来,电子烟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流行引发广泛关注。尽管相关部门持续加强监管,但电子烟仍以时尚的外观、多样的口味吸引着青少年尝试。最新调查显示,2023年我国中学生电子烟使用率为2.4%,虽然较2021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但考虑到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比例仍令人担忧。
电子烟对青少年大脑发育的影响尤为严重。研究显示,电子烟中的尼古丁能够快速进入大脑,刺激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产生愉悦感,从而形成依赖。对于大脑发育尚未完成的青少年来说,尼古丁的影响更为持久和深远。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首席专家支修益指出,尼古丁会影响青少年大脑的奖赏系统,增加未来成瘾的风险,同时可能引发认知功能障碍和情绪问题。
社交媒体在青少年使用电子烟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发现,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接触到的烟草相关内容,会显著增加他们尝试电子烟的可能性。社交媒体上的影响者营销、电子烟广告以及同龄人行为模仿,都在无形中推动了电子烟的流行。此外,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机制使得相关内容频繁出现在青少年的视野中,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影响。
青少年使用电子烟的主要动机包括缓解压力、口味吸引、烟草成瘾和价格便宜。其中,口味多样性是吸引青少年的重要因素。研究显示,70%以上的青少年电子烟使用者表示,如果电子烟只提供传统烟草口味,他们将停止使用。这种“糖果化”的营销策略让许多青少年在未充分了解电子烟对健康的影响之前,就已经陷入了使用的漩涡。
面对这一挑战,各国纷纷采取措施。英国首相苏纳克于2024年1月底宣布,将禁止一次性电子烟,并限制电子烟口味,以应对儿童和青少年使用电子烟人数上升的问题。美国也在积极寻找阻止人们吸电子烟的有效方法,并计划在未来几年投入3.64亿美元用于相关项目。在国内,无烟学校建设已成为保护青少年免受烟草危害的重要举措。各地通过开设教育课堂、全面禁止吸烟等措施提升师生的禁烟意识,降低师生的吸烟行为。
保护青少年免受电子烟侵害,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电子烟危害的认识;学校要通过健康教育课程和主题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共同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只有多方联动,才能有效遏制电子烟在青少年中的蔓延,守护下一代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