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3.5亿人感染,乙型肝炎诊断依赖转氨酶监测
全球3.5亿人感染,乙型肝炎诊断依赖转氨酶监测
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在中国,一般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为9.09%,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数量庞大。
HBV感染肝细胞后,会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脱去包膜和衣壳,将部分双链环状DNA送入肝细胞核内。在宿主酶的作用下,这种DNA会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并以此为模板进行复制。子代DNA可继续形成cccDNA并复制,导致持续感染。值得注意的是,cccDNA半衰期长,难以彻底清除,这也是HBV感染难以根治的重要原因。
转氨酶是评估肝功能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正常情况下,这两种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血液中含量很低。当肝细胞受损时,细胞膜通透性增加,ALT和AST会释放入血,导致血清中转氨酶活性升高。因此,转氨酶水平可以反映肝细胞损伤的程度。
在乙型肝炎的不同阶段,转氨酶水平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急性病毒性肝炎:此时肝细胞损伤主要发生在细胞浆内,线粒体保持完整,因此释放入血的主要是存在于肝细胞浆内的ALT,表现为ALT显著升高,AST/ALT比值<1。
慢性病毒性肝炎:肝脏受损部位多位于肝细胞膜,线粒体基本保持完整,转氨酶轻度上升或正常,AST/ALT比值<1。如果AST显著升高,可能提示慢性肝炎进入活动期。
肝硬化和肝癌:随着病情进展,肝细胞中大部分线粒体受损,大量AST释放进入血液,因此AST升高明显,ALT升高的幅度反而较小,AST/ALT>1。
需要强调的是,转氨酶水平虽然能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但并非诊断乙型肝炎的唯一标准。例如,有些慢性HBV感染者可能处于免疫耐受期,尽管病毒载量高,但肝功能正常,转氨酶水平并不升高。因此,诊断乙型肝炎还需要结合HBV DNA检测、HBsAg、HBeAg等病毒学指标,以及肝脏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
在乙型肝炎的治疗过程中,转氨酶水平是评估病情和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例如,抗病毒治疗后,如果转氨酶水平逐渐恢复正常,通常表明治疗有效。然而,转氨酶水平的波动也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等,因此需要综合分析。
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疫苗。此外,避免不安全的注射和输血、使用安全套等措施也能有效预防HBV传播。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定期监测肝功能(包括转氨酶水平)、HBV DNA载量和肝脏影像学变化非常重要,有助于及早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