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福”里的中国味道:从陕西到台湾,这道菜藏着怎样的秘密?
“全家福”里的中国味道:从陕西到台湾,这道菜藏着怎样的秘密?
“全家福”这道菜,承载着中国人对家庭团圆的美好祝愿。从北到南,从东到西,这道菜在不同的地域和家庭中,演绎出千变万化的风味,成为餐桌上的“幸福密码”。
陕西城固:500年传承的非遗美味
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原公镇,有一道名为“原公杂烩”的传统美食,当地人亲切地称它为“全家福”或“大团圆”。这道菜以“吃肉不见肉”的独特烹饪技巧和酸爽汤水著称,是当地宴席和节日的必备菜品。
原公杂烩由底垫、面子和汤三部分组成。底垫包括粉丝、木耳、干黄花、肉丸、响皮、酥肉等,食材丰富,选料考究;面子则是由鸡脯肉制成的彩色丸子,色彩鲜艳,十分诱人。最特别的是它的汤,由鸡骨头和猪骨头熬制而成,经过厨师的“吊汤”工艺,变得清澈透亮,再调制成独特的酸汤,品之酸爽开胃。
这道菜的制作工艺复杂,从食材准备到装碗上桌,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2023年,原公杂烩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城固县饮食文化的瑰宝。
台湾家庭:十样菜里的故乡味道
在台湾,有一户人家,每年春节都会制作一道名为“十样菜”的传统素菜。这道菜由10种素菜组成,包括黄豆芽、木耳、香菇、芹菜、莲藕、豆干、金针花、雪菜、胡萝卜和冬笋。每种菜都需要单独炒制,最后再混合在一起,整个过程耗时耗力,往往需要7个小时才能完成。
这道菜的制作过程虽然繁琐,但每一步都凝聚着家的味道。黄豆芽要先爆香姜片,加酱油和糖慢炒;香菇、木耳、金针花则需要快速翻炒,保留鲜嫩的口感;豆干和冬笋要炒得干香;胡萝卜和莲藕则需要炒得脆爽;芹菜要保持鲜绿;雪菜则需要焖炒至软烂。最后,将所有食材混合,用小火慢慢翻炒均匀,让各种味道充分融合。
这道菜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份家族传承。它承载着这个家庭从南京到重庆,再到台北和香港的迁徙记忆,是他们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如今,这道菜已经传到了第三代,成为他们家族独特的“全家福”。
福建福安:打造“全家福安”饮食品牌
在福建福安,当地政府正致力于打造“全家福安”饮食品牌,推动当地餐饮行业提质升级。福安市地处福建沿海,山、海、河、田等多样性地理特质孕育了丰富的食材,形成了独特的药膳、生腌、煎炸、冻菜等饮食特色。
然而,传统美食的传承并非易事。福安市餐饮行业面临着人才短缺、文化赋能不足等挑战。据统计,福安市仅有一级厨师1人,二级厨师2人,远低于宁德市平均水平。同时,餐饮行业对本地餐饮文化的研究几为空白,文化赋能浅薄,品牌基础孱弱。
尽管如此,福安市仍在积极探索。通过举办美食文化节、美食大赛等活动,评选出“福安十大风味小吃”和“福安市十大旅游伴手礼”,努力提升本地美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福安市也在学习借鉴沙县小吃、潮汕美食等地的成功经验,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
“全家福”这道菜,不仅仅是一道菜,更是一份情感,一种文化。它凝聚着家庭的温暖,承载着地域的记忆,传递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团圆和睦的孝道文化。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份传承,让“全家福”的味道,代代相传,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