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玉佩:权力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唐代玉佩:权力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唐代玉佩不仅是装饰品,更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无论是贵族男子还是晚唐时期的女性,佩戴玉佩都是一种风尚。这种风尚不仅体现了唐代社会的开放风气,也彰显了唐代人在礼仪和文化上的独特追求。让我们一起了解唐代玉佩背后的故事吧!
唐代玉佩的制作工艺与艺术特点
唐代玉器工艺精湛,碾琢技艺高超,装饰题材丰富多样,艺术风格鲜明成熟。唐代玉器的品类相当多样,碾琢工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装饰的题材丰富多样,艺术风格鲜明而成熟。明代高濂在其《遵生八笺》中就对唐宋时期玉器作过高度评价:“自唐宋以下所制不一,如管、笛、凤钗、乳络、龟鱼、帐坠、哇哇、树石、炉顶、帽顶、提携、袋挂、压口方圆、细花带板、灯板、人物、神像、炉、瓶、钩钮、文具、器皿、杖头、杯、盂、扇坠、梳背、玉冠、簪珥、绦环、刀骨巴、猿、马、牛、羊、犬、猫、花朵种种玩具物。碾法如刻,细入丝发,无隙败矩,工致极矣、尽矣。”可见,当时玉器的品类丰富,装饰题材多样,工艺精湛。
玉佩在唐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使用场景
从玉器的功用来看,唐代玉器大致可以分为佛教用玉、朝廷用玉、首饰、器皿、欣赏性玉器和丧葬用玉等六类。朝廷用玉是指朝廷制度所规定使用的玉器及帝王的印玺、简册等。其中,雕刻有各种装饰的玉带饰,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据《新唐书》记载,隋、初唐以后,显官带銙,以金为主,至显庆元年(656年)始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筠十三。带銙即指腰带上的装饰品。以玉为带筠的习俗最初源自西域民族,唐显庆之后开始在汉民族中流行并作为朝廷的一项制度被规定下来。因此,在唐代玉带銙的装饰上还可以看到浓郁的西域特色,有许多装饰的内容是直接表现西域人事的,如西安出土的“青玉执壶胡人带筠”(图6-3)、“青玉弹琵琶胡人带筠”(图6-4)、“青玉献宝胡人带宝夸”(图6-5)等玉带饰上都碾琢着波斯人的形象。据研究者鉴定,在这类玉器中有许多当出自西域玉工之手。
首饰,包括玉制的钗、簪、笄、步摇、梳、手镯、戒指以及各种玉佩、玉坠等。这类玉器多以花鸟题材为饰,精致的碾琢工艺加上玉质的晶莹温润,给人以亲切优美之感受。图6-7为一“青玉鸟衔花佩”,镂空透雕一展翅飞翔的寿带鸟,口衔折枝花叶。这是唐代装饰中较多见的题材。后世对这种风格玉器的模仿之风气弥盛,而传世的唐代的花鸟玉器并不多。
唐代玉佩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
唐代玉器融合了西域特色,体现了唐代的开放包容。玉器的装饰题材如卷草纹、花鸟纹等体现了唐代艺术的丰满富丽和活泼清新。玉器的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发展到唐代,狮子造型中国化的改造已基本完成,其主要特征之一是强调毛鬃的装饰,它给人以可爱敦厚的心理感受。然而,这副带板上的狮子造型却依然写实逼真,西域风格的影响依然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