汞污染治理新动向:从源头抓起
汞污染治理新动向:从源头抓起
汞污染是全球性问题,不仅威胁生态环境,也严重影响人类健康。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汞污染治理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从源头控制汞排放,不仅关系到工人的身体健康,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通过工艺改进、个人防护、环境监测等多种手段,有效减少水银排放,共同守护我们的绿色家园。
最新研究揭示汞污染新特征
杜克大学(2025USNews美国大学排名:6)的Shannon Plunkett博士生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广泛关注。她在南非开普敦举行的国际汞作为全球污染物会议上获得了“最佳学生演讲”奖,表明了她的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Plunkett的研究聚焦于南美洲小规模金矿开采中汞的环境危害,尤其是汞与氰化物的相互作用。她的研究假设认为,最危险的甲基汞区域并不一定位于汞和氰化物排放的直接地点,而是位于下游更远的地方。通过对一条受金矿开采影响的河流进行175英里长的化学浓度测试,Plunkett发现,甲基汞的最高浓度出现在距离排放点35至90英里的地方,这一发现为理解汞的环境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
Plunkett的研究不仅填补了汞污染研究中的空白,还强调了氰化物在甲基汞生成中的重要作用,这一因素在以往的研究中未得到充分重视。她指出,氰化物的存在可能会加剧下游的汞污染,这一发现为制定更有效的环境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Plunkett的工作不仅为理解金矿开采地区的汞毒性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未来的政策干预和环境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因此,面对汞污染这一全球性挑战,亟需更深入的研究和政策干预。只有通过科学研究的不断推进,才能更好地理解汞的环境行为及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减少汞的使用和排放,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中国汞污染治理取得重要进展
作为《关于汞的水俣公约》(以下简称《公约》)首批缔约方,中国高度重视履约工作。自2017年《公约》生效以来,中国在汞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政策引领:全面履行《水俣公约》义务
2017年《公约》生效伊始,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原环境保护部牵头,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个部门组成的国家履行汞公约工作协调组,定期召开会议,统筹推进国内履约工作。协调组成员共同印发《公约》生效公告,组织制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禁止进出口货物目录等文件,按照《公约》要求,禁止了新增原生汞矿的开采,全面禁止了添汞电池、开关继电器、农药、生物杀虫剂等9大类添汞产品的生产和进出口,停止了烧碱、乙醛、聚氨酯、甲醇钠等7个行业的用汞工艺,禁止新建用汞的(聚)氯乙烯建设项目,淘汰使用高汞催化剂的(聚)氯乙烯生产装置。同时,强化煤电等重点行业汞污染协同治理,大气汞排放浓度普遍可达到每立方米5微克,远低于每立方米30微克的国家标准。履约行动避免了每年数千吨汞及汞化合物的产生,减少了汞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促进了相关行业绿色发展。
技术创新:燃煤电厂汞减排实现突破
美国环境保护署(EPA)最新发布的汞和空气有毒物质标准(MATS)显示,燃煤电厂的汞排放限值降低了70%。这一标准的实施,不仅大幅减少了汞排放,还带来了显著的公共卫生和环境效益。据EPA预计,到2028年,这一措施将实现以下减排目标:
- 汞排放减少1,000磅
- 非汞HAP金属排放减少至少7吨
- 细颗粒物(PM2.5)排放减少770吨
- 氮氧化物(NOx)排放减少280吨
- 二氧化碳(CO2)排放减少65,000吨
此外,EPA的最终规则预计,在2028年至2037年的10年期间,健康效益为3亿美元,气候效益为1.3亿美元。预计减少非汞HAP金属排放将减少居住在这些设施附近的居民接触镍、砷和六价铬等致癌物质。
实践示范:含汞产品替代有序推进
为履行《水俣公约》义务,中国将自2026年1月1日起禁止含汞体温计和含汞血压计的生产。为此,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共同开发了全球环境基金(GEF)“中国含汞体温计、血压计生产淘汰及无汞产品应用示范项目”。项目通过在企业开展含汞体温计和含汞血压计生产淘汰与转型示范以及在医疗机构开展无汞产品应用示范与推广,推进我国履约进程。项目于2023年5月正式实施,2027年8月结束。
根据项目安排,医疗机构无汞产品应用示范与推广子项目活动于2024年起启动实施,到2027年6月结束。本次拟提供150万美元赠款资金,支持1个完整的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域作为试点地区,在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开展无汞产品替代应用的示范,并将示范经验在试点区域内进行推广。
具体目标包括:
- 在不少于3个等级的医疗机构开展无汞体温计和无汞血压计应用示范,实现每家参与项目示范的医疗机构无汞体温计和无汞血压计应用占比不低于70%。
- 在试点地区全域推广无汞产品,实现所有医疗机构无汞体温计和无汞血压计应用占比不低于50%。
- 通过宣传、培训等方式,提升医疗机构相关人员和社会公众对汞危害的认识,保证累计受众群体不低于5万人。
未来展望:持续深化汞污染治理
面对汞污染这一全球性挑战,中国将继续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分享治理经验,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加强科技创新:持续推动汞污染治理技术创新,特别是在工业源排放控制和含汞废物处理方面,开发更高效、经济的治理技术。
完善政策体系:根据《水俣公约》要求和国内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汞污染治理政策,强化多部门协同治理机制。
提升公众意识: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汞污染危害的认识,倡导绿色消费,减少含汞产品使用。
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与其他国家分享治理经验,共同推动《水俣公约》目标的实现。
汞污染治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国际社会携手合作,为构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