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情绪大爆发?三位专家详解三大困扰及应对方案
孩子情绪大爆发?三位专家详解三大困扰及应对方案
孩子的情绪起伏常常让父母感到困扰,从突然的情绪爆发到经常躲进房间,再到在家表现与学校判若两人,这些情绪问题如何应对?本文邀请了三位专注于幼儿服务的专业人士,针对这些常见问题提供专业的解答和实用的建议。
孩子情绪问题1:情绪起伏又大又突然 要建立自行调节情绪能力
Q1:个仔一秒钟情绪就爆咗,点解起伏咁大?作为家长可以点样做?
保良局幼儿服务教育心理学家杨皚穎解答:
当孩子负面情绪突然来袭,不少家长都会感到困擾和无助,甚至連自己的情绪亦同时被牵动。到底应该试图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坚持自己的管教立場,还是尽快妥協好让孩子的情绪得以平复?作为父母当然更希望孩子能好好管理情绪,但自行调节情绪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研究指出,家长回应孩子情绪的方式对孩子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下次面对孩子情绪失控时,家长不妨尝试运用美国精神科医生Dan Siegel提出的处理方法:“用命名去驯服它(name it to tame it)。”简而言之,即是引导孩子留意当下的情绪状态,并引导他以说话来命名内在的情绪,把感受说出来。例如:“你覺得好嬲(情绪词汇),因为哥哥攞咗你架玩具车(引发原因)。”或“你覺得好失望(情绪词汇),因为爸爸应承咗同你去公园玩,但係依家落雨去唔到(引发原因)。”
(图片來源:PhotoAC)
保良局幼儿服务 教育心理学家 杨皚穎
此策略是以神经科学为基础的,当情绪能被准确地命名时,孩子脑内负责逻辑思维的大脑前额叶部分便能被激活,而负责情绪的部分便会稍微冷静下来,以便进行理性分析及思考较合宜的解决方法。回应孩子的情绪时,家长宜保持冷静,亦可多留意自己的声调语气、肢体语言及面部表情等。透过温暖的情感互动,让孩子感到自己的情绪是被理解及接纳的,心情自然会更容易回复平静。如家长能把握每次孩子闹情绪的机会,给予耐心的陪伴及适时的引导,孩子便能透过与父母共同调节情绪的经验,逐渐发展自我调节的能力。
(图片來源:PhotoAC)
孩子情绪问题2:小朋友成日“匿埋”? 给予空间及独处时间
Q2:子女放學回家後經常躲在房間,問他是否不開心又不願意回答。
保良局幼儿服务言语治疗师马嘉敏解答:
子女经常躲在房间的可能性有很多,情绪上不开心,可能只是其中一個原因。每人对于沟通都有不同程度的意愿,有些人希望有多些空间及独处时间。孩子上學时经过一整天与人相处,可能在放学回家后需要时间独处一下,我们可以先给予他们多一点空间。但真是因为感到不开心,而家长问及孩子又不回答,可能是不愿意回答,亦可能是不懂得说出來。
保良局幼儿服务 言语治疗师 马嘉敏
如果是不懂得说出情绪或以情绪词汇抒发,我们可以于日常多向孩子讲解,亦可多与子女阅读有关情绪的书籍。通过故事,在不同的情境中向子女解释不同的情绪及教授相关词汇。
(图片來源:PhotoAC)
若是子女不愿意说,我们可以留意提问的方式及语气,例如有些家长会问:“做咩又嬲爆爆呀?又唔開心呀?”这类比较批判性的提问方式,容易让小朋友抗拒,我们可以改用较温和的方式提问,并应给予小朋友多点空间。试想想,当我们自己不开心时,亦不希望有人不断强迫自己去说出自己不想提及的事。反而家长可以通过自己的分享,让子女感受到沟通的乐趣,亦愿意与别人分享。我在课堂上教小朋友说出有关自己的事情,例如:假日到哪裏去。最初每次都会先由我說出自己的事情,小朋友并不主动,到后来,小朋友只要見到我便不断地说分享自己的经历,有时还要请他们稍稍停下來!通过成人的分享,小朋友会知道,我们想跟他们分享;轮到他们分享时,我们留心聆听,他们会知道我们想了解他们,亦会感到沟通及分享的乐趣,亲子关系亦可以有所增进。
(图片來源:PhotoAC)
孩子情绪问题3:在家变身小恶魔原因
Q3. 点解幼儿在学校很乖,在家中就很曳?
保良局幼儿服务高级特殊幼儿工作员黄春红解答:
我们不时会听到家长说孩子在家中和学校是双面人,在学校时像个天使宝宝,在家中是个小恶魔,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别呢?
保良局幼儿服务 高级特殊幼儿工作員 黃春紅
这是孩子社会化的表现。学校犹如一个小型的社会,有清晰的规则,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以做的或会被老师赞赏的,那些是不可以做的,例如:去洗手间时需要排队不可以“打尖”、说话时要注意声量。在學校亦会受到同学的影响,眼见同学都守規則時,自然會照着做。
(图片來源:PhotoAC)
至于为何在家变身成“小惡魔”?因为对孩子来说屋企是自己的“地盘”,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可以尽情释放情绪及压力,虽然父母在家中订立規則,但往往難以貫徹執行。以收拾玩具為例,在学校玩玩具后一定要自行收拾,不然就会影响下一个活动的同學,但在家中如果孩子不收拾玩具,父母最後亦幫忙執拾。
所以想孩子在家中也乖巧,家长可在家中定立明确的規則协助孩子遵守,多以正面的方式教導孩子怎樣做,例如:“我哋要細細聲講嘢!”應着眼於孩子的好行为并作出讚赏,例如:“我好欣賞你會自己收拾玩具。”当然父母亦需以身作则,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在家中亦成为乖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