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陕北民歌到太空之音:<春节序曲>的诞生与传承
从陕北民歌到太空之音:<春节序曲>的诞生与传承
2007年10月24日,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搭载着一首特殊的音乐——《春节序曲》。这首由李焕之创作的管弦乐作品,以欢快的旋律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不仅在中国大地上传唱不衰,更随着“嫦娥一号”飞向太空,成为连接全球华人的文化符号。
李焕之的延安岁月
1938年,面对日军侵略下满目疮痍的山河,怀揣理想的李焕之不远千里奔赴延安,在鲁艺师从冼星海学习作曲,期间他深入陕北农村搜集民歌素材。正是这些植根黄土地的乡野采风,为《春节序曲》的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李大康至今收藏着父亲哼唱陕北民歌的录音。修复后的老唱片中,李焕之中气十足,声线饱满。
1943年春节期间李焕之作为乐队成员,跟随鲁艺秧歌队在延安演出,左一为李焕之。延安文艺纪念馆供图
李焕之的儿子李大康说:“我父亲说他7年在延安,1943年、1944年、1945年这三年的春节是给他印象最深的。他说和群众一起,在浩浩荡荡、锣鼓喧天的塬上,人声沸腾喧嚷,非常难忘的体验,他参加了新秧歌运动,有的时候敲锣打鼓,有的时候又拉手风琴,所以他的整个创作过程,就是把他的这种7年的生活体验都表现出来。”
《春节序曲》的诞生
1954年,李焕之受舞蹈家戴爱莲邀请创作舞蹈《春节》,以此为契机开始创作《春节组曲》。《春节序曲》是《春节组曲》的第一乐章,创作于1956年,展现了陕北人民欢度春节的喜庆氛围。
李焕之1955年创作《春节组曲》的手稿第一页。李大康供图
李大康告诉记者,李焕之学着老“伞头”唱了那么一段,那曲调就是《春节序曲》中间那段慢板,曲牌叫《二月里来打过春》。这首作品以陕北民间秧歌的音调和节奏为素材,旋律明快,生动地表现了我国人民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里载歌载舞的场面。
一首曲子的影响力
《春节序曲》自1956年首演以来,演出足迹遍布海内外,成为国际舞台上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管弦乐作品之一。1989年获得中国唱片总公司“金唱片奖”,1993年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春节序曲》入选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播放曲目荣誉证书。李大康供图
李大康说:“我从事录音工作之后,太多太多的音乐会都把《春节序曲》作为开场节目或者是加演的第一个节目,父亲去世很多很多年了,每次过年过节听到演出(这个曲子),每次录音我来录这个节目,我就觉得父亲虽然走了那么多年了,他一直还是活在我的心里,因为在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华人最重要的节日,他的作品给大家带来了欢乐。”
作为最能够在春节中触动国人“DNA”的音乐之一,《春节序曲》将春节背后的文化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核,通过管弦乐队转化为了具有强烈民族特色与文化特征的旋律与节奏,实现了对中华民族坚定信仰和文化自信的具象表达,生动地诠释出春节文化的核心——团圆、和谐与新生。《春节序曲》中互相交织的旋律、鲜活跳跃的节奏、巧妙新颖的结构,无不展现了中国人在春节这一特殊时刻寻求文化的归属感和心灵的安慰,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