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活动升级,学生身心更健康
课间活动升级,学生身心更健康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如何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近期,北京、沈阳等地率先行动,通过延长课间时间、创新活动形式,为学生打造更加健康快乐的校园生活。
从10分钟到15分钟:课间时间的“小改变”
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全面优化课间安排,将课间时间从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这一变化看似微小,却蕴含着教育理念的重大转变。
根据北京市教委发布的《优化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在校课间时间指导意见》,学校需确保学生在每个课间都能走出教室,享受户外活动的乐趣。调整后,学生每天的课间总时长将不少于90分钟(小学)和105分钟(初中)。
沈阳市也于11月4日起实施类似政策,要求义务教育学校落实15分钟课间时长,并在上、下午各安排一次大课间体育活动。这些举措旨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创新活动形式:让课间“动”起来
课间时间的延长,为学校创新活动形式提供了可能。各地学校纷纷结合自身特点,设计出富有创意的课间活动方案。
在北京第一六一中学,课间15分钟已成为学生自主管理的时间。学校通过设置体育器材共享区、文化长廊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活动选择。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则提出“小场地,大体育”的理念,将操场划分为多个活动区域,让学生在有限空间内充分运动。
沈阳市要求学校充分挖掘现有资源,补充必要的体育器材,为学生创造更加适宜的课间休息环境。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生课间活动,带领学生“玩起来”。
课间活动的价值:促进身心健康
研究表明,充足的课间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71.2%的受访家长认为课间活动可以放松身心、有助心理健康,49.3%的家长认为有助于防控近视,46%的家长认为能增强学生体质。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石隆伟指出,课间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放松身心,还有助于社交互动和兴趣培养。一些学校在楼道里设置走迷宫等益智游戏,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增加了趣味性。
挑战与展望:让课间更安全、更有趣
尽管课间活动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安全顾虑、师生配比不足、活动空间有限等。对此,专家建议:
-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课间活动监管制度,通过教师轮流巡查、安全教育等方式,确保学生安全。
- 教育部门可考虑设立专职教职人员负责学生安全事宜,减轻教师负担。
- 鼓励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孩子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强化市区两级督导检查,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秩序,严禁“拖堂”现象、提前上课或以其他方式挤占学生课间休息时间,坚决杜绝课间禁止学生出教室的问题,确保课间要求落实。同时,各区各校将加强教研和教师培训,引导更多学科教师转变为课间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促进教学相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随着“双减”政策的持续深化,我们有理由相信,课间活动将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