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地理限制,陕西培育新品种火龙果年产值破百万
突破地理限制,陕西培育新品种火龙果年产值破百万
近年来,陕西火龙果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亮点。这一热带水果如何在北方扎根,并带动当地经济腾飞?本文将从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品牌建设三个方面,探讨陕西火龙果产业的成功之道。
技术创新:突破地理限制的关键
陕西火龙果种植始于2016年,当时林西县老年科技协会从南方引进火龙果种苗。然而,由于经验不足,初期试种并不顺利。火龙果开花量小,挂果数少,口感青涩,产量效益低。面对这些挑战,当地政府和农户没有放弃,而是积极寻求技术突破。
2019年,县里派科技人员赴南方学习,请专家讲解指导,改良人工授粉、剪枝、除草等技术,终于试种成功。此后,林西县在林西镇积极引导农民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开办家庭农场等模式种植火龙果,大力发展乡村观光采摘游,走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乡村振兴路。
在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火龙果产业研发中心,科研团队经过5年研究,成功培育出“新双色”品种。该品种以越南白为母本、大红为父本,单果重363.16克,糖含量19.9%,含酸量0.29%,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3.5%。设施条件栽培下第2年开始结果,第3年进入丰产期,平均每亩产量2800公斤左右。此外,该团队还培育出“秦红龙”品种,由“蜜玄龙”芽变选育而来,平均果重563.2克,最大单果重可达1500克。
政策支持: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政府的政策支持是陕西火龙果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杨凌示范区,政府积极推广“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鼓励农民参与火龙果种植。同时,通过开办家庭农场等方式,大力发展乡村观光采摘游,进一步拓宽了火龙果的销售渠道。
在揉谷镇,政府引导各村发展集体经济,形成以葡萄、火龙果、圣女果等为主的设施果蔬产业。其中,火龙果种植面积已达165亩,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政府还积极对接各项目主体,做好后续跟踪和服务,确保火龙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品牌建设:提升产品价值的重要途径
在品牌建设方面,陕西火龙果积极参与粤陕合作平台,通过“南果北上”战略打开市场。在大湾区市场,陕西火龙果凭借其优良品质和独特口感,迅速获得消费者认可。据统计,2019年以来,已有50万吨陕西火龙果热销大湾区。
在品牌建设过程中,陕西火龙果注重产品质量和标准化生产。例如,“秦红龙”品种在设施栽培条件下,适宜在陕西全省及相似生态区推广应用。这种标准化生产模式不仅保证了产品质量,也为品牌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
陕西火龙果产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也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目前,林西县火龙果种植园年产值已达150多万元,带动47名村民实现就地务工,人均年增收3000元。在揉谷镇,火龙果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火龙果产业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一些种植园采用立体种植模式,在火龙果苗下套种大白菜等蔬菜,进一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这种综合发展模式,为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结语
陕西火龙果产业的成功,是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品牌建设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新兴产业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新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进一步开拓,陕西火龙果产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