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绿树浓阴、清风徐来:古诗词中的夏日消暑图景

创作时间:
2025-01-21 21:26:0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绿树浓阴、清风徐来:古诗词中的夏日消暑图景

“不但春妍夏亦佳,随缘花草是生涯。鹿葱解插纤长柄,金凤仍开最小花。”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在《夏日绝句》中描绘的夏日景象。诗中,杨万里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夏日的生机与美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赏。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夏日的自然美景,更展现了古人如何通过诗词来表达对清凉的向往。

夏日的清凉,不仅体现在自然景物中,更凝结在古人的诗词里。从李白的“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到高骈的“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每一首都描绘了夏日独特的清凉意境。

唐代诗人李白在《夏日山中》中写道:“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夏日炎热,无奈之下,只能躲到山中去,一个人独享清风,或与朋友一起纳凉。到了山中,不再是儒者斯文,热不过,就解下头巾,挂在山中的石壁上,脱去上衣,打个赤膊,有松风阵阵,又何需羽扇再摇。全诗写出了作者旷达潇洒,不为礼法所拘的形象。

宋代诗人高骈在《山亭夏日》中写道:“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山亭古树参天,人迹罕见,触目都是绿树浓荫,楼榭在池塘中的倒影清晰可见。微风掀动水晶一样的帘子,带来阵阵凉意,也送来一缕缕蔷薇的香气。好一幅别开生面的山中消夏风情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暑雨》中写道:“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琼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岸上是青青翠竹,池中是朵朵红莲;喧闹的市声远去了,烦恼的心事散去了;举目四顾,清风徐来,水波微兴,顿觉心旷神怡。有如此的胜景,唐代诗人刘禹锡怎能不诗兴大发?

宋代诗人陆游在《携杖》中写道:“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杨柳随风飘拂,荷花送来清香,画桥畔倚床休憩,欣赏船家悠扬的笛声,夏日焦躁的心情便逐渐安定了下来。

宋代诗人杨万里在《暑热游荷花池》中写道:“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写的是热,透露出的是“清爽”,颇有“荷花风前暑自消”的意境。他似乎比陆游更显得乐观开朗,诗也写得很有朝气。陆游是历尽沧桑后的一种沉静,杨万里则是青春勃发时的一种喜悦,阅历不同,个性不同,面对炎炎夏日那一份难得的清凉,也就诗风有别,境界各异了。

除了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清凉,古人还通过诗词展现了他们的消夏方式。例如,唐代诗人姚合在《避暑》中写道:“避暑高楼上,平湖望不穷。鸟穿山色去,人歇树阴中。”他把高楼、树荫、大山、湖水视为夏日避暑妙境,让人读后感到凉意阵阵,清风徐徐。

宋代诗人梅尧臣在《中伏日陪二通判妙觉寺避暑》中写道:“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何朔饮,煮茗自忘归。”作者认为,古树参天、宁静而清幽的深山古寺,再加清茗,真是清暑纳凉的理想去处。

宋代诗人葛元怀在《夏日》中写道:“晓荷承坠露,晚岫障斜阳。树下地常阴,水边风最凉。蝉移惊鹊近,鹭起得鱼忙。独坐观群动,闲消夏日长。”诗人边乘凉消夏,边欣赏鸣蝉惊飞,喜鹊栖枝,鹭鸟掠水,鱼儿扑腾,真是情趣盎然,暑意全消。

古人不仅通过诗词展现了他们的消夏方式,更展现了他们的生活智慧。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消暑诗》中写道:“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诗人独坐院中,室空心静,迎着临窗的徐徐凉风而怡然自得。白居易还有诗为证:“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看来,“心静自然凉”确实是一剂消暑良方!

宋代诗人柳宗元在《夏昼偶作》中写道:“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诗中描写了诗人临窗在茶几上乘凉午睡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悠闲、惬意的心情。

夏日的清凉,不仅体现在自然景物中,更凝结在古人的诗词里。这些诗词不仅展现了夏日的自然美景,更展现了古人如何通过诗词来表达对清凉的向往。在这个炎热的夏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诗词的世界,感受那份来自古人的清凉慰藉,让心灵在文字间找到一丝清爽。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