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靖边跑驴
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靖边跑驴
非遗,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名片,一个民族的精神归处。黄土高原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荟萃了风姿独特的民俗文化。位于陕西省北部偏西、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跨古长城南北、居陕甘宁蒙四省交界地带的榆林市靖边县,就是其中较为出彩的一处。
这里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文化沉淀,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交融的宝地,更有如剪纸、信天游、秧歌、陕北说书等多种民间艺术。其中,靖边跑驴以其浓郁的黄土风情和丰厚浑朴的生活底蕴,风靡海内外。
起源与发展
靖边跑驴,在靖边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及浓郁的民间文化氛围的孕育下产生,是流传在民俗社火中的一种传统民间歌舞表演形式,传说是由“张果老倒骑毛驴”的民间故事创编,或由明成化年间由艺人姚福根据“跑竹马”改编而成。
根据地理、历史、生产方式以及清光绪年间《县志》对“社火”的记载证明,靖边跑驴在清代已很盛行。可以说,它是在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及浓郁的民间文化氛围下产生的,后来经过发展,逐渐成为生活情趣盎然、技术丰富、独树一帜的民间舞蹈表演艺术。
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是对生活的集中反映。作为生活情趣盎然、技术丰富、独树一帜的陕北民间舞台表演艺术,靖边跑驴不仅具有浓郁质朴的乡土风情和生活气息,也体现了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可谓是黄土高原上的本土“文化之花”。
形式与表演
在表演形式上,区别于其他跑驴表演,靖边跑驴将“驴”拟人化,将人和驴形成一体,更加夸张而不失真,整个表演传神、传情、诙谐、幽默,展现出了独具趣味的民俗文化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堪称是陕北民间舞蹈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在每年正月时期,秧歌队走街串巷,跑驴活动经常作为秧歌尾部小场舞队,尾随秧歌队在行进间表演。偶尔春节闹社火的时候就先打场子,就是要靠“跑驴”,在欢快激烈的锣鼓声中,表演者用风趣滑稽的舞姿引得观众发出阵阵笑声,这也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表演现场,人与驴之间也有动态的映衬,动作与道具互动互补。上半身表情,下半身表技,达到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境界。看靖边跑驴表演,总会让人觉得它不像表演,而是真实鲜活的生活状态,可又觉得它的夸张情态是那样浪漫地远离生活的真实……
传承与文化
陕北的驴文化和陕北人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驴是陕北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靖边跑驴源于生活,在生活的常态中巧妙提取感人的驴趣和人与驴的交流态,编织成感动生活中的人的乐趣,将陕北驴文化具现为真实的文化艺术,也让人们在乐趣中体会生活的美。
可以说,靖边跑驴在陕北民间舞蹈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它在表现人与驴的关系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并且跑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传递着强烈的文化信息。它是陕北人朴素的生活写照,传递着他们的真实性格和人文情感,极具地方特色。
2008年,靖边跑驴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让这一非遗文化逐渐蜚声蜚声国内外舞坛,以耐人寻味的乡土风情与浓郁质朴的生活气息为文化百花园中添了土香土色、清新瑰丽的色彩,也成为靖边这方土地永不过时的文化名片。
榆林,这里既有高亢悠扬的信天游,也有婉转嘹亮的唢呐,既有热烈狂欢的陕北大秧歌,也有丰富多彩的非遗艺术……靖边跑驴,在文化的璀璨繁星中熠熠生辉,化作时间长河里的一座丰赡的文化坐标,绽放独特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