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协委员刘宁:构建家校社协同体系,提升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
北京市政协委员刘宁:构建家校社协同体系,提升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
近日,北京市政协委员、房山法院河北人民法庭庭长刘宁在2025年北京两会期间提交了一项重要提案——《关于提高青少年网络安全防范意识的建议》。作为长期关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资深委员,刘宁基于其在未成年人审判工作中的丰富经验,敏锐地捕捉到当前青少年网络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
青少年网络安全现状令人担忧
根据中国教育学会青少年媒介素养分会的最新研究报告,当前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问题呈现出“广深小”的新趋势:
范围广:未成年人接触的智能设备、平台和媒介种类日益增多,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距持续缩小。
程度深:未成年人与网络的关系日益紧密,不当使用网络对成长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
年龄小:儿童触网年龄呈现低龄化趋势,网络安全事件发生的年龄也越来越小。
具体来看,当前未成年人网络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内容风险:不良内容隐形变异,如“饭圈”文化低龄化导致的低俗炒作和泛娱乐化行为。
网络沉迷问题:短视频和直播等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使得未成年人更容易陷入网络沉迷。
网络侵害风险:包括网络欺凌、隔空猥亵、网络消费纠纷等,甚至引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
刘宁委员:构建家校社协同保护体系
针对上述问题,刘宁委员在提案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构建协同保护体系:建议构建党政主导下的家校社三方协同保护机制,形成合力。
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加强对家长的网络素养培训,提高亲子沟通质量,避免“电子保姆”现象。
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将网络素养教育全面纳入学校素质教育体系,开发专门课程。
强化平台责任落实:推动网络平台落实未成年人保护责任,优化算法推荐机制。
加强行业规范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责任边界,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科技创新为教育赋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范围内,科技创新正在为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为例,该校研究人员正在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教育项目,通过聊天机器人帮助青少年识别和防范网络风险。
这一项目特别聚焦于11至15岁青少年群体,旨在通过模拟网络捕食者与儿童的互动场景,开发针对性的教育计划。研究团队由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多位教授以及范德堡大学的专家组成,他们将共同设计、开发和评估相关工具,以提升青少年对网络风险的认知和自我保护能力。
全社会共同参与,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青少年网络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刘宁委员的提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行动框架,而科技创新则为教育方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
我们期待,通过各方的持续努力,能够为青少年打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助力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