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故宫珍藏兰亭集序摹本全览
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故宫珍藏兰亭集序摹本全览
《兰亭集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由于原作已经失传,现存的摹本成为了研究和欣赏的重要资料。本文将详细介绍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所藏的《兰亭集序》摹本,以及它们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人们常用曹植在洛神赋中,形容洛神宓妃的句子,来描述《兰亭集序》的书法意境和韵律之美。
然而,王羲之在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春禊日,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群贤集于兰亭,修禊祭,宴曲水时,已经微醉。当他醒来后,自己尝试重写过多遍,却再难复制出这种“清风出袖,明月入怀”,既秀美流畅,又达观洒脱的意趣。
不由感叹: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兰亭集序(神龙本)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北京故宫所藏唐摹本
在上一集内容,为大家介绍了唐太宗派监察御史萧翼,充当文化间谍,从辨才和尚手中骗得了《兰亭集序》真迹,此后陪葬于昭陵的往事。但唐太宗在世时,也让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冯承素等书法高手,或临、或摹、或刻石,制作了各类版本赏赐给诸王和大臣。
在隋唐时,对法帖的复制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双钩廓填,叫乡搨;二是罩纸影写,叫做摹;三是面对真迹仿写,叫做临。
流传至今的《兰亭集序》唐摹本,大致分为两个系统,一是欧阳询摹本,这一摹本主要以北宋定武刻石为主,为存世最佳的石刻帖本;
二是褚遂良摹本,到北宋时,有关唐人摹本的传说不下十多种,各种版本不下数百种,对其真伪之辩也从未停止,但后来大多归为褚笔之说。如米芾在《题永徽中所模兰亭叙》诗中提到:“彦远记模不记褚,要录班班有名氏。后生有得苦求高,俗说纷纷那有是?”如今存世的虞世南、冯承素等墨迹本,也被归为这一系统。
唐太宗命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用双钩廓填方式摹写的版本,最受世人推崇,也普遍认为是最接近正本的摹本。因其卷引首处,钤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神龙”为唐中宗的年号,后世称其为“神龙本”,如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兰亭集序(神龙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兰亭集序神龙本卷引首处,所钤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
除“神龙本”外,北京故宫博物院还藏有虞世南的勾摹临本。
“虞本”因有元代天历内府藏印“天历之宝”,故称“天历本”。又因为该本于元文宗天历年间由张金介奴进献,画心后拼纸下题“臣张金界奴上进”,故又名“张金界奴本”。
兰亭集序(虞世南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兰亭集序(虞世南本)拼纸下题“臣张金界奴上进”
该卷后有宋、明、清诸家题跋、观款17则,钤印104方,另有半印5方,全卷见文后。
其实直到晚明前,该本都被认为是褚遂良摹本,但董其昌在获观此本后留跋称:
“赵文敏得独孤长老《定武禊帖》做十三跋,宋时尤延之诸公聚讼争辩,只为此一片右耳。况唐人真迹墨本乎?此卷似永兴所临,曾入元文宗御府,假令文敏见之,不知当若何欣赏也!久藏余斋中,今为此生所有,可谓所得归矣!戊午正月董其昌题。”
兰亭集序(虞世南本)后董其昌题跋
兰亭集序(虞世南本)引首
董跋中提到的赵文敏,即指赵孟頫,有关他与独孤长老的《兰亭定武禊帖》,是指兰亭集序的定武本石刻拓本,有关详情我会在下文再叙。
而“此卷似永兴所临”,即指虞世南,他受封永兴县公。所以后人依据老董的意思,皆认同为虞世南所摹。乾隆时刻《兰亭八柱帖》,列此为第一柱。(有关兰亭八柱,亦会在后文详解)
被认为是褚遂良摹本的另一卷“褚摹兰亭”,如今也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卷由两幅纸拼接,第一张19行,第二张9行,排列较松匀,以临写为主,勾描为辅。有宋、元、明代诸家题跋和观款,以及鉴藏印记215方,另有半印4方。
褚摹王羲之兰亭帖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褚摹王羲之兰亭帖卷后米芾题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褚本”同样也存有争议,因卷后有米芾所题《题永徽中所模兰亭叙》诗,所以也称“米芾诗题本”,全诗如下:
永和九年暮春月,内史山阴幽兴发。
群贤题咏无足珍,叙引抽毫取奇札。
好之写来终不如,神助留为后世法。
二十八行三百字,模写虽多谁定似。
昭陵竟发不知归,尚有异形终可秘。
彦远记模不记褚,要录班班有名氏。
后生有得苦求高,俗说纷纷那有是。
卷前有明代项元汴标题“褚摹王羲之兰亭帖”,因米芾诗题及7方钤印为真迹,因此推测此卷当为北宋米芾前临摹本。但作品质地属楮皮纸,是宋以后方普遍使用的纸质,或可证此为北宋摹本。而清代卞永誉在题跋中肯定此卷是临本而非摹本,并仍认为出自褚遂良手笔。
经米芾过手的兰亭序摹本,应远不止这一件,北京故宫博物院还藏有另一卷《褚河南摹王右军兰亭序》,卷后有米芾题跋,其释文为:
“右米姓秘玩,天下法书第一。唐太宗既获此书,使冯承素、韩道政、赵模、诸葛贞之流,摹赐王公。褚遂良时为起居郎,盖检校而已。此轴在苏氏,命为褚摹。观意易改误数字,真是褚笔,落笔直书。余皆双钩,清润有秀气,转摺芒锷备尽,与真无异,非知书者所不能到。世俗所收,或肥或瘦,乃是工人所作,正以此本为定。
熠熠客星,岂晋所得。卷器泉石,流腴翰墨。戏著谈标,书存马式(戎)。郁郁昭陵,玉椀已出。戎温无类,谁宝真物。水月何殊,志专乃一。绣缫金鐍,瑶机绵綍。猗欤元章,守之勿失。”
《褚河南摹王右军兰亭序》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褚河南摹王右军兰亭序》卷后米芾题跋
此跋书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米芾时年52岁,其小行书点画精致,书姿峭丽,是他自诩“跋尾书”的典型笔法。虽然他在跋文中极力夸赞,认为“真是褚笔......与真无异,非知书者所不能到”,但卷前的《兰亭序》并非他本人所见之摹本,被后人改头换面,与他的跋文装裱为一卷。
台北故宫博物馆所藏后人摹本
台北故宫所藏的陆继善《摹兰亭叙帖》,由曾随侍赵孟頫的元代诗人陆继善,将其兄所藏的唐人摹本作为母本,用河北鼠毫笔双钩填墨的方式摹写完成。
该帖可与冯承素的“神龙本”对照欣赏,可以看出陆继善的工夫不亚于唐人。他既保留了原作的精神内涵,也加入了自己对于书法的理解与感悟,赋予作品以新的生命力。他这一版本与“神龙本”一道,被认为是最为接近兰亭真迹、也最为精良的摹本。
陆继善《摹兰亭叙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对于陆继善,其生平世人所知不多,也正是通过本贴中他本人及柯九思留款,大体得知:他是江苏甫里人,字继之,号玄素,曾随侍赵孟𫖯,学会了双钩填廓之法。
陆继善《摹兰亭叙帖》柯九思行书题跋
柯九思在跋文中认为,这是他平日所见几十本褚遂良摹本中,难得的精品:“飘撇酝借。大有古意。一洗定武之习。”
陆继善《摹兰亭叙帖》第八、第九幅行书题款
陆继善《摹兰亭叙帖》后诸家题识
陆继善被装裱为册页形式,册后副叶第八、第九幅后自题为至元戊寅(公元1338年)书,题中谓此册乃散佚后复得,其钩摹时间也应早于此题。
历代书画大家也纷纷点赞留言,都给予高度认可。比如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在跋文中写道:笔意具在,展玩不忍舍置也;晚明时的画坛领袖董其昌留言称,该本是“唐摹本中的真迹一等”,他还引用赵孟頫的话说:“专心学之,遂可名世”。
此外,台北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件重磅藏品,那就是兰千山馆寄存的《唐褚遂良黄绢本兰亭》。
这是板桥林本源家族的林柏寿及其后人寄存于台北故宫的藏品之一。之所以取名“兰千山馆”,因为林先生的藏品中有两件最为珍贵:《唐褚遂良黄绢本兰亭》、《唐怀素小草千字文》,“兰”与“千”分别指“兰亭”和“千字文”,又因其宅邸在台北近郊草山(后改为阳明山),他各挑一字,将自己的斋号名为“兰千山”。
就王羲之的书迹藏品而观,台北故宫包括了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等重磅藏品,但独独在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摹本方面,虽有北宋“定武系兰亭”拓本等,独缺唐人摹写的墨迹本,而这件《唐褚遂良黄绢本兰亭》恰好可以填补藏品空白。
《唐褚遂良黄绢本兰亭》
《唐褚遂良黄绢本兰亭》局部
除了纸本之外,这件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还有不少石刻拓本存世,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有一系列重磅藏品,且待下期再继续向您介绍。
虞世南摹兰亭序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文为《有过多少往事:两岸故宫典藏文物背后的中国故事》系列节目文案之三,文本及视频中部分素材取自相关网站,仅供学习交流之用,请勿随意转载并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查看原图 14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