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文山三七:古籍里的“金不换”

创作时间:
2025-01-22 08:23:4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文山三七:古籍里的“金不换”

“金不换”,这是人们对文山三七的最高赞誉。这株生长在云贵高原南麓的神奇草本,不仅凝结着大自然的精华,更承载着千年的医药智慧。从古籍记载到现代应用,从田间地头到产业前沿,文山三七以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卓越的药用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诠释着“金不换”的真正含义。

01

一株神草的千年传奇

三七,又名田七、金不换,是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其名源于植株形态:三至七年生的植株会长出三个叶柄,每个叶柄生有七个叶片。另一种说法是,三七三分喜阳、七分喜阴,独特的生长习性造就了其非凡的药用价值。

三七的药用历史源远流长。据《本草纲目》记载:“此药(三七)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赞誉三七“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之味……能治一切血病”。在《金瓶梅》第六十二回中,也有关于三七的记载:“俺过世公公老爷,在广南镇守。带的那三七药,曾吃来不曾?不拘,女甚崩漏之疾,用酒调五分末儿,吃下去即止。”这些文献记载表明,早在明代,三七就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功效备受推崇。

三七的人工栽培历史可追溯至清道光年间。《植物名实图考》中记载:“三七茎叶,畏日恶雨,土司利之,亦勤栽培……盖皆种生,非野卉也。”这表明,早在19世纪初,三七就已经从野生状态转变为人工栽培,为后来的大规模种植奠定了基础。

02

现代医药的“金钥匙”

进入现代,文山三七已成为中医药产业的重要支柱。作为云南白药、片仔癀等名药的主要原料,三七在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誉为“中药中的阿司匹林”。

近年来,文山州政府积极推动三七产业现代化。2023年启动的“文山三七健康中国行”项目,以“一县一店三辆车”的模式,将文山三七特色文化、系列产品和健康服务推广至全国各地。目前,该项目已在贵州、广西、海南、福建、浙江等5个省(区)发展县(市)级加盟商95家,开设实体店50个,配置专用宣传配送车83辆,实现销售收入1570万元。

03

独特环境孕育“金不换”

文山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为三七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海拔1500-1800米,年均降水量和日照量充足,非常适合三七生长。文山特有的红土地,疏松且排水良好,种出的三七块茎密度更加紧实,皂苷含量稳定。

为了延续和保障三七的道地性,文山州联合云南白药等龙头企业,共同改进和提升三七的种植技术水平。目前,当地已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三七种质资源圃,研发推广13个三七良种。同时,建立了完整的三七规范化种植规程和技术标准,确保每一株三七都符合“道地药材”的品质要求。

04

从“金不换”到“千亿产业”

如今,三七产业已成为文山州的支柱产业。2023年,全州以三七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29.54万亩,产量30万吨,综合产值351.51亿元。当地企业如金七药业开发出多种三七深加工产品,包括鲜三七口服液、七叶神安滴丸、三七花酒等,推动三七文化传承创新。

文山州副州长李松涛表示:“如今在文山,三七不只是一味药、一个产业,更是一种生活、一种文化。”未来,文山三七产业将锚定千亿级目标,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持续擦亮这枚“金字招牌”。

从古籍记载到现代应用,从田间地头到产业前沿,文山三七以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卓越的药用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诠释着“金不换”的真正含义。这株生长在云贵高原南麓的神奇草本,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