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时节话冬暖:古人的取暖智慧与园林雅趣
大寒时节话冬暖:古人的取暖智慧与园林雅趣
导读:大寒,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不仅是一个气象标志,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古人的取暖之道到宫廷的迎春习俗,从自然界的物候变化到园林中的时令花木,大寒节气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和审美。
大寒时节,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大寒的来临不仅标志着一年的结束,也预示着新年的到来。在这个寒冷的时节,古人有哪些“取暖之道”?文物和节气又如何“梦幻联动”?让我们跟随颐和园宣教科主任马昉,一起探寻大寒节气背后的文化故事。
大寒节气的文化意义
大寒时,太阳到达黄经 300°。《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中写到:“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段时间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一派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民谚说:“小寒大寒,无风自寒。”
大寒三候:一候鸡始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
“鸡始乳”:到了大寒节气,歇冬的母鸡开始哺育后代了。母鸡卵巢需要光照的刺激,光照少了产蛋所需的维生素也会减少,大寒节气之前,光照比较少,所以极少下蛋,大寒节气开始,光照增加,母鸡就可以下蛋、孵小鸡了。
“征鸟厉疾”:鹰隼这样的猛禽离巢抓捕猎物时猛厉迅疾,觅捕食用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
“水泽腹坚”:“水泽腹坚”的大意是,大寒后期,天气严酷,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中央,冰层又厚又坚固。
虽然大寒是寒风萧萧,霜雪飘飘,但寒冷中孕育着希望,“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指日可待。岁末新始,四时轮转,树木添了一圈年轮,我们也又成长了一岁。过了大寒,又将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大寒是冬的谢幕,也是春的序曲。
古人的“取暖之道”与文物故事
大寒一到年味渐浓,冰雪严寒,挡不住红红火火准备迎接农历新年的欢欣忙碌。民间,人们开始备年货、写春联、添新装,除旧饰新,充满了与家人团聚过年的喜悦和期盼。
在古代,大寒和瑞福关系紧密,寺院会结坛转经祈福,人们会祭祀祖先及各种神灵,祈愿来年吉祥安康,诸事顺遂。古人还会在岁末举行集体聚会,叫做“建福”,含有辞旧迎新之意。
宫廷中,皇帝与百姓一样,藉穿衣、吃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表达过年的欢愉心情,不过宫廷中的张贴年红、新衣迎春、飨用盛宴、明窗开笔、茶宴雅集、雅奏观剧等等都会更加讲究和有仪式感。
迎接新年的满腔热情是难以抵御寒流的,宫廷中“供暖师”——“地暖”要发挥重要作用了。在园内殿堂的檐廊下,地面上有一个被木板遮盖着的地坑,这是“地暖”的“火道口”。
“火地取暖”,是明清皇宫冬季最主要的取暖措施。宫殿的地面下有用砖石垒砌的循环烟道,火道口与之连接在一起,加上皇家御用的红罗炭,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皇家供暖系统。炭火燃烧后所产生的热流沿着火道将殿内的地面烘热,再利用地面自身的蓄热和热量向上辐射的规律进行传导,使得殿堂内温暖舒适。除此之外,宫内冬季也常用炭盆取暖,还发明了手炉、脚炉,在其中装上炭,可以暖手暖身,还能随身携带。
颐和园的大寒景色
颐和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园内现有一千多株古树,其中以松柏为主基调树种,形成“前柏后松”的景观格局,寓意“长寿永固”。高大的古树与殿堂楼阁的红墙、黄瓦、金碧彩画形成强烈色彩对比,体现出恢宏、华丽的皇家气派,营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文化意境。
仁寿殿院落的两株古油松,树龄都超过了300年。一株树形平展横向而生,宛如展开羽翼的凤凰;另一株伸展高耸,如同腾空而起的巨龙。一龙一凤,被人们称作“龙凤松”。院内两侧对称栽植象征三公九卿的国槐和楸树,充分体现出皇家园林的威仪和雍容。
春节期间,园内还会推出“傲骨幽香”迎春文化展览,百余盆梅花、蜡梅树桩盆景树姿秀雅、疏枝斜横、花香浓郁,集色彩美、形态美和风韵美于一身,突出北方园林季相特色。红梅、白梅、粉梅似点点繁星,雅致的花香使得春天的气息扑面而至。鹅黄色蜡梅花为游客带来暖融融的春意。
梅是中国的传统名花,已经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唐宋时期,梅花已经成为园林中的重要品种,乾隆在营造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时,就在万寿山、玉澜堂、乐寿堂等处摆放盆栽梅花和蜡梅,还御笔题下了“金盆香透老梅根”、“盆梅白玉争”等咏梅诗句。
梅是“四君子”之一,也是“岁寒三友”之一。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在此恭祝各位网友甲辰年梅开五福、龙马精神。
大寒过后,春天的脚步近了。万物更新,又将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在这最后的一个节气里,我们等待新春钟声的敲响,迎接新年缤纷的生活,以待来年的惊喜。
本文原文来自中国文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