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秩序敏感期:6个方法帮助孩子平稳度过
2-3岁秩序敏感期:6个方法帮助孩子平稳度过
“妈妈,这个放这里!不对,应该这样!”两岁的轩轩一边指挥一边动手,把玩具车按照颜色和大小排成一列。如果妈妈不小心碰乱了,轩轩就会立刻大哭,要求重新摆好。这不是因为轩轩任性,而是因为他正处于人生的“秩序敏感期”。
什么是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通常出现在2-3岁左右。在这个时期,孩子会对环境的秩序、物品的摆放位置以及日常生活的规律表现出异常的敏感和执着。他们可能会因为一把椅子放错了位置而大哭,也可能因为一件小事的顺序改变而发脾气。
这种看似“强迫症”的行为,实际上是孩子内心秩序感的体现。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中提到,秩序敏感期分为三个阶段:
- 为了秩序的破坏而哭闹,秩序恢复,哭闹停止
- 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
- 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一切要重来
如何帮助孩子度过秩序敏感期?
1. 理解和接纳
首先,家长需要理解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而不是故意捣乱。当孩子因为秩序被破坏而哭闹时,不要简单地斥责或忽视,而是要耐心安抚,告诉他们你理解他们的感受。
2. 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
规律的生活习惯是培养秩序感的重要途径。比如每天按时吃饭、睡觉,玩具玩完后要放回原位等。这些看似平常的规则,能帮助孩子建立内心的秩序感。
3. 给予自主选择的机会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选择,比如穿哪件衣服、吃哪种水果等。这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自主性,也能让他们感受到掌控感。
4. 使用正面沟通
避免使用“不”、“不行”等否定词,而是用积极的语言引导。比如,不要说“不要跑”,而是说“慢慢走,这样更安全”。
5. 转移注意力
当孩子因为秩序被破坏而情绪激动时,可以尝试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比如,用一个新的玩具或活动吸引他们的注意,帮助他们平复情绪。
6. 创设有序的环境
保持家庭环境的整洁和有序,物品有固定的位置,这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同时,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参与整理,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秩序。
案例分享
小美妈妈发现,两岁半的小美最近特别在意事情的顺序。比如,每天晚上一定要先洗澡再讲故事,如果颠倒了就会大哭。有一天,妈妈因为临时有事,不得不调整了顺序。小美发现后,开始哭闹。妈妈没有简单地斥责,而是蹲下来,温柔地说:“妈妈知道你习惯先洗澡再听故事,今天因为有特殊情况,我们先听故事,然后去洗澡,好吗?”小美虽然有些不高兴,但还是接受了。
结语
秩序敏感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不仅关系到孩子性格的形成,也影响着他们未来面对世界的方式。作为家长,我们需要用更多的耐心和智慧,去理解和引导孩子,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个阶段。记住,每个看似任性的行为背后,都藏着孩子对秩序的渴望和对世界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