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银行理财收益率"注水":监管要求返还不当收益

创作时间:
2025-01-21 21:26:0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银行理财收益率"注水":监管要求返还不当收益

近期,不少银行理财投资者发现,自己购买的高收益率产品实际收益大幅缩水。这背后,是一些理财公司通过各种手段制造"高收益"假象,吸引投资者"上钩"。

01

"打榜产品"的玄机

据21世纪经济报道,多位理财子公司投资经理透露,"千万不要看产品标注的收益率,这都是我们'打榜'产品,实际上最后都拿不到这个特别高的收益率。"

具体操作手法令人咋舌:

  • "壳产品"游戏:理财公司使用小额"壳产品"频繁发行新份额,通过在信托计划中调配未分配盈余,使新发产品在初期获得6%-8%的高收益率。1-3个月后,产品对普通投资者开放营销,以"过往高收益"吸引资金。然而购买后,实际收益率往往降至2%左右。

  • "吃小灶"策略:在理财产品发行后不久,理财公司挑选较多优质资产进行配置,使得收益率短期内迅速抬升。例如,某固收类理财产品仅成立20余天,产品净值实现约1%的涨幅,但在展示该产品收益率时,其近1个月的年化收益率超10%。

  • 费用减免:部分代销渠道对新发理财产品实行免手续费政策,一些理财公司降低新发产品的管理费,这些做法均会提升新发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水平。

  • 估值手段:理财公司通过持有特定券种,如在证券交易所交易的资产支持证券(ABS),也可以扮靓收益率。例如,某资产实际价值仅为0.5元,但通过特定的估值手段,可能被高估至0.6元。

02

收益率"断崖式下跌"的背后

这种"打榜产品"在业内被称为"理财刺客",对普通理财投资者具有极大的欺骗性。渠道端现在也深谙这些"玩法",甚至向理财子公司定制这样的产品,要求初始收益率比其他产品更高,甚至2024年年底水涨船高来到了7%以上。以目前底层资产价格来计算,理财收益率鲜少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随着新发理财产品规模不断扩大,理财公司对优质资产的供给逐渐乏力,其原有的高收益率被持续涌入的新资金稀释,新买入的投资者实际获得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会"断崖式"下跌。

03

监管重拳出击

针对这种违规操作,监管部门已开始采取行动。去年12月,监管部门已要求理财子公司不得通过收盘价、平滑估值等方式熨平产品净值波动,并要求将产品正偏离返还原产品客户,不得用于新产品营销宣传。

04

投资者如何避坑?

面对这种"收益率陷阱",投资者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钱袋子"?

  1. 谨慎对待高收益率宣传:不要轻易相信产品展示的高收益率,要仔细了解产品的历史业绩和投资策略。

  2. 关注长期表现:除了关注短期收益率,还要考察产品的长期表现和稳定性。

  3. 了解费用结构:注意产品的各种费用,包括认购费、申购费、赎回费等,这些都会影响最终收益。

  4. 分散投资:不要把所有资金都投入单一产品,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资产配置。

  5. 关注监管动态:及时了解监管部门的最新政策和风险提示。

05

低利率时代的理财之道

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理财产品整体收益率呈下降趋势。中国货币网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14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1.6502%,与2024年同期相比下降86.12个基点。

面对这种市场环境,理财公司也在积极调整策略:

  • 下调业绩比较基准:多家理财公司近期密集发布下调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公告,部分产品下调幅度超100个基点。

  • 降费让利:多家理财公司掀起新一轮降费潮,通过降低管理费等方式缓解产品难以达到业绩比较基准的压力。

  • 多元化布局:在充分考虑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前提下,理财产品配置一定比例的低波动资产,以减少产品净值大幅回撤带来的流动性压力;同时,加强对市场走势的研判,提前做好资产摆布,关注产品申购赎回与资产流动性匹配情况,积极防范流动性风险。

  • 加强投资者教育:理财公司需要引导客户全面理解理财产品的风险体系和等级,使客户根据自身风险偏好选择相应等级的理财产品。

06

结语

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陷阱"提醒我们,投资需谨慎,不要被表面的高收益所迷惑。在低利率时代,理性投资、分散投资、长期投资才是保护和增值财富的明智之选。同时,监管部门的及时介入和规范,也将为投资者创造更加公平、透明的理财环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