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平米承载580年记忆,六必居博物馆免费开放
1853平米承载580年记忆,六必居博物馆免费开放
六必居博物馆是一座展示中华老字号文化的博物馆,虽然建筑面积只有1853平方米,但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令人叹为观止。从明朝正统元年创立至今,六必居已有近600年的历史,见证了中国酱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将带你走进这座博物馆,深入了解六必居的传统技艺和酱菜文化。
前言
六必居创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至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相传这家酱菜铺由山西临汾人赵存仁、赵存义、赵存礼三兄弟在北京前门大栅栏设立。2006年11月,六必居被商务部认定为第一批“中华老字号”,注册商标“六必居”。
2019年,六必居博物馆在粮食店街3号的六必居酱园内建成,通过“食肴之酱”、“源远流长”、“涅槃重生”、“与时俱进”四个单元,展现了六必居从创立到发展的历史变迁。
食肴之酱
酱的起源与发展
千年古法,六必从何而来?一切还得先从酱和制酱工艺说起。
《汉书·食货志》记载:“夫盐,食肴之将”,说明盐是重要的调味品。随着发酵技术和盐渍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以豆合面而为之”,酱应运而生。孔子曾感叹“不得其酱不食”,足见酱在饮食中的重要地位。
东汉时的庖厨画像砖
中国古代的炊具以蒸煮器为主,食物味道清淡,需要添加调味品。鼎和豆是商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常见炊具,鼎用于蒸煮食物,豆则用于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
青铜器鼎和豆
《齐民要术》记载了详细的制酱工艺流程,而到了唐代,制酱工艺简化为“十日酱法”。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各地名酱百花齐放。
祖国各地名酱
六必居的诞生
随着盐酱文化的发展和制粬术的应用,各种酱菜和腌菜品牌开始出现。六必居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在北京前门外粮食店街3号创立。
进入六必居博物馆二楼,可以看到六必居的老牌匾,以及保存至今的黄马褂和红缨帽。这些文物见证了六必居在京城酱园业的霸主地位。
六必居老匾、黄马褂、红缨帽
博物馆还复原了老柜台场景,再现了昔日门店的繁忙景象。柜台上的广告单是洪宪元年(1916年)发行的,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其中的宣传词句一直延续至今。
洪宪元年发行的六必居广告单
源远流长
六必居历经600年风雨,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郭姓六必居(明朝)、三姓合股六必居(明末清初)、赵姓六必居(道光二年)。六必居秉承“六必”祖训:“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成为其独特的企业精神。
六必居的酱菜制作精细、工艺考究,不仅畅销民间,还成为皇家御用酱菜。其产品色泽鲜亮、脆嫩馨香、咸甜适口,深受皇宫贵族和大小官员的喜爱。
涅槃重生
六必居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必居在义和团运动中遭受破坏,幸亏员工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出老匾。民国时期,六必居声名远播,多次获得国内外展览会的奖项。
新中国成立后,六必居在“文革”期间遭受重创,直到1972年才得以恢复。2008年,“六必居酱菜制作技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六必居”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作为中华老字号,六必居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国家重要活动。同时,六必居还保留着近百年的红色记忆,早在1945年就成立了地下党支部。
与时俱进
六必居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同时,不断创新求变。将传统十二种酱菜开发成“新十二金钗”IP形象,深受年轻人喜爱。公司建立了线上线下全渠道营销网络,产品销售遍及全国各地,并出口至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
六必居还推出了黑蒜和黑芝麻口味的冰激凌,一度占据微博热搜。2020年,六必居博物馆正式开门迎客,继续传承和发扬祖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博物馆的地下一层,有一口直径1.5米的明代老井,据说是用这口井的水制作的酱菜格外鲜甜脆嫩。离老井不远的酱菜传承人工作室里,100多个品种的酱菜每个都有数十道工艺,需要勤学苦练多年才能完全掌握。
总结
六必居博物馆是一座展示中华老字号文化的博物馆,虽然建筑面积只有1853平方米,但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令人叹为观止。从明朝正统元年创立至今,六必居已有近600年的历史,见证了中国酱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将带你走进这座博物馆,深入了解六必居的传统技艺和酱菜文化。
小贴士:
六必居博物馆免费免预约,地铁前门站C口出,步行至粮食店街3号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