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山水为骨造雄城,贵阳700年文脉从何而来?

创作时间:
2025-01-21 20:06:5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山水为骨造雄城,贵阳700年文脉从何而来?

公元13世纪,在黔中大地的奇绝山水之间,一座名为“顺元城”的城池作为坐镇西南的军事重镇崭露头角。七百余年间,这座城以山水为骨架,生长出源远流长的文脉,已然蜕变为一座面积8043平方公里,汇聚640万人(截至2023年)的山水雄城——贵阳。


山水相依的贵阳市区全景。摄影/吴学文

贵阳人文之基础:山水枢要

贵阳人文之基础,首先在于其依托山水的枢要区位。诚如明末清初的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所言,“贵阳犹人之有胸腹也”。贵州为“西南之奥区”,贵州高原四大山脉聚于黔中,托出接巴蜀、联湖广、通云南,定西南的贵阳。以贵阳为中枢设立贵州行省,正成为明初数十万大军“调北征南”,安定西南边陲,铸就家国统一的关键一笔。


贵阳东山电视塔。摄影/梁曾

贵阳人文之动力:思想先锋

贵阳人文之动力,在于敢为思想先锋。1508年王阳明赴贬龙场(今贵阳市修文县龙场镇),龙场悟道,开创阳明心学,贵阳传道,始论“知行合一”,刮起一场影响后世中国乃至世界五百年的 “思想风暴”,也令贵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史上一座挺拔的高地。


远眺贵阳市修文县中国阳明文化园。摄影/陆宇堃

贵阳七百年文脉:源远流长

贵阳七百年文脉源远流长,城市文化包容四方。明清近代以来,贵阳以千余进士,近两百举人的英才领军贵州,又有李端棻、张之洞等人物走出贵阳,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里开拓中国近代文教;抗战时期,贵阳作为西南屏障,中国大后方重镇,广纳天下来客,人文光耀西南。今日之贵阳,更在贵安新区率先建设大数据产业,成就“中国数谷”,以“云上贵州”的浩瀚博大,放眼人类未来。


观山湖区的“夜贵阳”。摄影/陈伟红

贵阳:贵州四大山脉托出的西南明珠

贵州,中国的山地省,西南的中枢要地。贵州四大山脉苗岭、武陵山、大娄山与乌蒙山,共同造就了贵州高原“西高东低,三级阶梯”的格局,当它们交汇于贵州中央,恰如四条盘龙,共同托起了贵州第二级“台阶”——黔中台地,而位处黔中台地枢要位置的贵阳,正是被贵州四大山脉环绕的一颗明珠。


贵阳东山电视塔。摄影/梁曾

明清以来的贵阳发展

当元代贵州高原被首度系统纳入国家“站赤”驿道网络时,沟通中原与云南的大动脉滇黔湘驿道与川黔驿道、黔桂驿道,便在“贵州”(指今贵阳)交会。元至元十九年(1282),“改贵州为顺元”,为贵阳建城之始,此后,明永乐十一年(1413)贵州建省,设贵州布政使司于此,改称“省城”,隆庆三年(1569)定名为贵阳。贵阳,始终是贵州这艘山地巨舰六百多年来披荆斩棘浩瀚旅程的领航员。

贵阳主城区的地理特征

作为一座典型的山地城市,贵阳主城区并非一马平川,而是被百花山、黔灵山、南岳山三条纵向山系分隔为两块不规则形状的“坝子”。


自黔灵山俯瞰贵阳市区。摄影/尹刚

贵阳的水系与关隘

明崇祯十一年(1638),徐霞客经过贵阳,游记里精准概括了明代贵阳的山川形胜——“四面来水”:南明河、水磨河(市西河)、则溪水(贯城河)、太慈水(小车河)四水相汇贵阳城。如今的贵阳水系愈加灵秀,更有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湖等一座座新时代人工湖,共同塑造了贵阳这座“十里山水半入城”的园林城市。


自九龙山顶观赏百花湖和观山湖区。摄影/杨果

贵阳的门户与关隘

山川险奇,水脉错落,让贵阳有了沿着山脉、水系、城池生成的“十三关”(一说为十四关),自其中的主要关隘出发,又从四方连接众多贵阳“门户”重镇,造就了贵阳雄踞贵州高原之中,联结贵州各地的基础。

贵阳的“爽爽”与青岩古镇

贵阳的“爽爽”,就离不开青岩。若你从贵阳主城区一路沿南明河而下,过花溪十里河滩,再前往青岩古镇。这一路上并无大的山川阻遏,而是山势开阔,群水环绕,宛若一幅山水画卷,正形成一条纵向的生态廊道。若将视角放大到整个贵州,这条生态廊道更可远至贵州南部层峦迭起的亚热带河谷。来自遥远南方的暖湿气流,便是沿此一路进入贵阳盆地,消解环境污染,为贵阳城带来勃勃生机。


青岩古镇远景。摄影/吴学文

“九门四阁百条巷”:贵阳的700年开拓史

探访贵阳城的重要起点之一,便是今日大南门遗址畔,南明河上的南明桥。这座桥的前身霁虹桥,是南明河上修起的第一座桥(《贵阳史话》),也是古代贵阳通往中原的必经之路。自南明河向北跨过这座桥,就进入了贵阳的1.0版本——顺元城的范围,这座小城东至今天的老东门(武胜门),南临南明河,西至大西门,北至钟鼓楼(今中华中路北勇烈路口),方圆走一圈,也不过个把小时左右。


南明桥,南明桥北端就是大南门遗址。摄影/吴学文

贯城河与南明河:人文发展的见证

贯城河过六洞桥,经水关汇入南明河。南明河是明清贵阳城的护城河,于是当我们沿着南明桥两岸的南明河逐次展开,便能看到贵阳城区在清代以来,对“九门四阁”格局的突破与延展。南明河以南的新华路,博爱路,曾经分别是供驮马歇息的“马棚街”,“大马槽”,是贵阳清代以来作为“万马归槽”商贸通衢的见证。今日南明河畔的雪涯街,名字源于贵阳近代文教的人文地标“雪涯洞”。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李端棻、于德楷、乐嘉藻等人正是在雪涯洞与附近的丁公祠,开拓了贵州最初的师范教育,助力近代贵阳在百年未有大变局里登上全国文教舞台。


今天的贯城河与河上重新修建的龙井桥。摄影/郑辉

贵阳:“秀甲西南”的英雄汇聚之地

居于贵州之中的贵阳,向来是一处本土居民与八方移民的交汇之所。这里早在数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就已迎来了文明曙光,其后有秦汉以来的巴蜀“豪族”,魏晋时期的四大族系,明代入黔的军屯将士,抗战西迁的滚滚人流……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群体的交汇影响,让贵阳远不止是一座移民之城,更是一座凝聚了启蒙和变革精神的英杰之城。


贵阳是一座红色文化重镇。图为贵阳新地标“红飘带”的全域行浸式数字演艺《红飘带·伟大征程》展演现场。摄影/陈伟红

王阳明与贵阳

若是论起为贵阳的包容、开放与变革精神所成就的重要人物,首先要提到的便是王阳明。明正德三年(1508),王阳明赴贬贵州龙场(今贵阳市修文县龙场镇),在此龙场悟道,奠基了影响深远的阳明心学。贵阳则承接了王阳明传讲心学的重任,次年闰九月到十二月,作为一个不入流罪官的王阳明便受邀在贵阳的文明书院登堂教学,学说得到了检验和传播,发扬光大,也有了“始论知行合一”的说法。


贵阳市修文县中国阳明文化园。摄影/陆宇堃

近代贵阳的文教发展

待到近代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时,贵阳数百年的文教积蕴开始令其在全国舞台上屡屡闪亮登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贵州学政严修改革学古书院为经世学堂,创办贵州第一所新学,不仅是贵州兴办近代教育的开端, 也是国内最先改革书院的典范。维新运动“公车上书”震惊朝野,贵州籍举人签名的有 95 人,居全国第二位。其中贵阳籍举人参加签名者就达 32 人。


达德学校开创了贵阳近现代教育史的多个第一。图为达德学校旧址。摄影/陈伟红

抗战时期的贵阳

抗战期间东北、华北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相继沦陷。贵阳是陪都重庆的屏障,在西南的地理位置有如日内瓦之于欧洲,被时人称为“东方的日内瓦”。湘黔、黔桂、川黔、滇黔四条公路交汇于贵阳,为全面抗战支撑起一条条生命通道。

昔时贵阳的山川形胜,在这一时期也担负起新的重任,140箱来自浙江省立图书馆的文澜阁《四库全书》辗转抵达贵阳,最终在今日贵阳市鹿冲关森林公园的地母洞这一“天然溶洞保险库”里存放5年零八个月。当时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会、国际援华医疗队等众多医护机构驻扎在贵阳图云关,“自1939起至1946年,3000多名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救治了数百万伤病员”。 贵阳,此时成为了战时全国战地救护的重要基地和指挥中心。


曾经存放文化珍宝文渊阁《四库全书》的地母洞。摄影/吴学文

新世纪的贵阳

1996年,清镇市和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一市三县”划归贵阳市辖,这些昔时贵阳的重要门户,如今变成了贵阳人文底蕴的一部分。新世纪以来,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的大潮里,观山湖区在原金阳新区的基础上挂牌成立。以浩荡广袤,绿意盎然的观山湖公园为基础,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地质博物馆、201大厦等一系列贵阳新地标组成全新的城市天际线,每逢夜晚,众多高楼大厦便妆点出一个流光溢彩的新贵阳。


自观山湖公园远眺观山湖区。摄影/周睿曦

2014年,贵阳又沿着黔中的一处处坝子不断“生长”出充满潜力的贵安新区。来自世界各地的公司机构,将大数据藏在贵安新区“清凉高原”之上喀斯特山洞里的机房,不由让人联想到数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在黔中地区同样有一座座史前洞穴,潜藏着无数人文宝藏。

这种古老与新生的汇聚碰撞,何尝不是贵阳七百年来发展的一种缩影?贵阳,正是从数万年之前的石器时代出发,于宋元时期以“贵州”为名崭露头角,在明初家国一统的洪流里成为一省枢要,于七百年时光中不断生长,成就今日一座坐镇黔中,通衢西南的山水人文之城!


东山,守望着贵阳。摄影/张晋铭

参考资料

《贵阳通史》 贵州人民出版社
《贵阳史话》 贵州出版集团 贵州人民出版社
《百年地图看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贵阳地名故事集》 贵州出版集团 贵州人民出版社
贵阳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
贵阳方志云官方网站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