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气候如何加剧流感传播?
冬季气候如何加剧流感传播?
近期,全国范围内流感高发,以A(H1N1)pdm09亚型为主。专家指出,冬季气候条件是流感传播的重要推手。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黄建平表示,低温天气不仅使病毒存活时间延长,还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加之人们更多时间待在室内,这些因素共同加剧了流感的传播。
低温低湿:流感病毒的“温床”
研究表明,流感病毒在低温和低湿的环境中存活时间更长。以流感病毒为例,多项动物实验发现,在5°C的低温和10-40%的低相对湿度环境下,病毒的活性和传播力显著增强。相比之下,室温(约25°C)和高湿度(≥60%)条件下,病毒传播力大幅下降。
低温环境下,病毒在干燥气溶胶中保持稳定,易于在空气中长时间悬浮,从而增加传播机会。此外,低温还会影响飞沫和气溶胶的蒸发速率,使得带有病毒的颗粒在空气中停留更长时间,增加传播距离。
室内环境:病毒传播的“温床”
冬季,人们更多时间待在室内,而室内环境往往温度适宜(约25°C)但相对湿度较低(≤40%),这种条件同样有利于病毒存活。加之室内通风不良,病毒浓度容易升高,进一步增加了感染风险。
学校、办公室等人口密集场所成为病毒传播的“重灾区”。在这些地方,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为病毒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此外,冬季的节日聚会和旅行等活动也加剧了人群聚集,促进了病毒的快速传播。
免疫力下降:易感性的增加
低温低湿环境不仅有利于病毒传播,还会削弱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研究发现,冬季的干燥空气会损害呼吸道上皮细胞的纤毛功能,降低粘液纤毛清除能力,使病毒更容易侵入人体。同时,低温还会抑制干扰素的产生,削弱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应答。
儿童和老年人由于免疫系统较弱,更容易受到流感病毒的侵袭。此外,冬季日照时间缩短,维生素D合成减少,也会影响免疫功能,使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下降。
预防措施:多管齐下
面对冬季流感高发的挑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控:
环境监测与预警:加强气象监测,建立基于不同气象条件的疫情监测和响应机制。
个人防护:
-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挡口鼻。
- 室内定期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 减少人群聚集,必要时佩戴口罩。
疫苗接种:重点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应及时接种流感疫苗,提高免疫力。
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充足睡眠、适量运动,增强体质。
学校与托幼机构防控:落实晨午检制度,发现聚集性病例及时上报疾控部门。
虽然当前流感活动水平未超过去年同期,但仍需警惕其传播风险。了解冬季气候对流感传播的影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