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1.14亿糖尿病患者的福音:科学控制血糖全攻略

创作时间:
2025-01-21 22:55:3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1.14亿糖尿病患者的福音:科学控制血糖全攻略

中国无疑是糖尿病的大国,其患者人数之多令人震惊。根据统计数据,中国目前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经高达1.14亿,这一数字占据了全球糖尿病患者的巨大比例,几乎每三到四个糖尿病患者中,就有一位来自中国。这个数字的背后,反映出了中国面临的巨大公共卫生挑战。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控制和管理至关重要。不少医学专家都强调,要想有效控制血糖,药物治疗、均衡饮食和适当运动,这三者缺一不可。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全面的糖尿病管理方案,帮助患者稳定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教授李光伟指出,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高达20%。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20%的糖尿病患者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属于糖尿病的“后备军”,即他们的血糖水平已经接近或略高于正常值,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而这部分人群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处于这样的风险之中。

糖尿病之所以会成为这样的“漏网之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血糖水平只是微微高出正常值,往往不会引起身体的明显异常反应,因此很容易被忽视。然而,这个阶段却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这些糖尿病前期患者很有可能会发展成为真正的糖尿病患者。

高血糖除了诱发糖尿病,还有这4大危害在等着你,别忽视了

  • 心血管系统损害:高血糖可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液中的脂质物质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会进一步导致血管狭窄、闭塞,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如冠心病、脑梗死等。

  • 视网膜病变:长期高血糖可引起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使视网膜血管壁变薄、脆性增加。这可能导致视网膜破裂出血,进而引发视网膜脱离、失明等严重后果。

  • 肾脏损害:高血糖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肾小管重吸收减少,尿糖排泄增加。这些变化可能引发糖尿病肾病,出现蛋白尿、水肿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肾衰竭。

  • 神经病变:长期高血糖可导致神经元损伤、神经纤维变性,从而引发神经病变。患者可能出现四肢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肌肉萎缩、截瘫等。

糖化血红蛋白是什么?

糖化血红蛋白,作为一种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生物标志物,其实质是血液中血红蛋白与葡萄糖在特定条件下缓慢且持续结合后形成的产物。这种结合具有不可逆性,一旦形成,血红蛋白与葡萄糖之间就难以分离。

糖化血红蛋白的名字包含了两个关键部分:“糖化”和“血红蛋白”。其中,“糖化”指的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的特定结合过程,而“血红蛋白”则是血液中负责运输氧气的蛋白质。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糖化血红蛋白的形成过程并不涉及血液中所有的血红蛋白。实际上,只有一小部分血红蛋白(约占4%~6%)会与葡萄糖结合,形成糖化血红蛋白。这部分血红蛋白的比例虽小,却能够为我们提供关于患者长期血糖水平的重要信息。

由于红细胞的生存周期大约为120天,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能够间接反映患者在过去120天内的血糖稳定情况。这一特性使得糖化血红蛋白成为评估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

在临床实践中,糖化血红蛋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它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长期血糖状况,从而为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其次,由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稳定性较好,因此它还可以作为评估治疗效果的可靠指标。

那么,我们需要把糖化血红蛋白降到多少呢?

血糖控制金标准“糖化血红蛋白”,降到多少最好?

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血糖控制的金标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衡量过去2-3个月血糖平均水平的准确指标。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了解并控制好糖化血红蛋白的数值,对于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在健康人群中,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范围通常是4%-6%。这一数值反映了人体内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程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长期、稳定的血糖监测指标。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

  • 普遍控制目标: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特别是新诊断、年轻且没有明显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通常设定为小于7%。

  • 严格控制目标:对于年龄较轻、病程较短、没有糖尿病合并症且没有合并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医生可能会考虑设定更为严格的控制目标,即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这有助于进一步降低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 宽松控制目标:然而,对于年龄较大、病程较长、存在低血糖等糖尿病并发症及存在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基础病的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可能需要相对宽松一些。过于严格的控制可能会导致低血糖的风险增加,而低血糖对这类患者来说可能更为危险。因此,糖化血红蛋白小于等于8%通常被认为是这部分患者可接受的血糖控制目标。

在制定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时,医生需要遵循个体化的原则。这意味着医生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病程、并发症情况、合并症情况等因素,制定适合患者的个性化血糖控制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血糖控制效果,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糖化血红蛋白作为血糖控制的金标准,其控制目标的设定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策略,我们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糖化血红蛋白,超过多少需服药?

通常,正常的糖化血红蛋白值在4%至6%之间。这个范围内的糖化血红蛋白数值表明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相对良好。

然而,当糖化血红蛋白的数值超过这个正常范围时,就需要引起注意了。特别是当糖化血红蛋白值达到或超过7%时,这通常被视为血糖控制不佳的信号。此时,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考虑药物治疗,以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

是否需要采取药物治疗并不仅仅取决于糖化血红蛋白的数值。医生还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体重、病程长短、是否存在并发症以及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等因素。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由于他们的胰岛功能受损,无法自行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因此通常需要在诊断时就开始胰岛素治疗。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他们的糖化血红蛋白值达到或超过7%,并且经过生活方式调整(如饮食控制和增加运动)后血糖仍然无法得到有效控制,那么医生可能会建议他们开始药物治疗。

在选择降糖药物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常用的降糖药物包括二甲双胍、磺脲类、格列奈类、α-糖苷酶抑制剂、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等。对于某些患者,特别是那些血糖明显升高(如糖化血红蛋白大于9%)且病程较短的2型糖尿病患者,医生可能会选择胰岛素强化治疗来迅速控制血糖并改善胰岛功能。

多长时间复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好?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一个关键的指标,它反映了过去两到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因此,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对于监控糖尿病的治疗效果、预防并发症以及调整治疗方案都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糖化血红蛋白的复查频率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定。对于血糖控制稳定、无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每三个月复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是比较合适的。这样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血糖情况,确保治疗方案的有效性。

然而,对于血糖控制不佳、存在并发症的患者,复查频率可能需要更加频繁。一些患者可能需要在医生的建议下,每个月甚至每两周就复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这是因为,血糖波动较大或并发症较多的患者,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控病情,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提醒糖友:把3个指标稳住,并发症会来得晚一些

  • 血糖指标
  • 空腹血糖:建议控制在4.4-7.0 mmol/L(80-130 mg/dL)之间。
  • 餐后血糖:餐后2小时内的血糖水平建议不超过10.0 mmol/L(180 mg/dL)。
  • 血糖是糖尿病管理的核心指标,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害血管和神经,导致各种并发症。

  • 血压指标

  • 高血压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血压尽量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高龄者可适当放宽限度。

  • 胆固醇指标

  • 总胆固醇:应低于4.5 mmol/L(173 mg/dL)。

  • LDL-C:未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者应控制在2.6 mmol/L(100 mg/dL)以下;合并者应控制在1.8 mmol/L(70 mg/dL)以下。

  • 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男性应大于1.0 mmol/L(39 mg/dL),女性应超过1.3 mmol/L(50 mg/dL)。

  • 胆固醇异常,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高风险因素。

靠每天走路降糖,靠谱吗?

当我们进行身体活动时,尤其是像走路这样的有氧运动,身体的肌肉需要能量来支持运动。这种能量的主要来源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因此,通过走路,我们可以促进身体对葡萄糖的消耗,从而帮助降低血糖水平。

不仅如此,走路还可以刺激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分泌的激素,它负责帮助身体细胞吸收葡萄糖并转化为能量。然而,在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的作用可能受到影响,导致血糖升高。通过走路等运动,我们可以提高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得胰岛素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进而降低血糖水平。

那么,日常怎么走才能健康地帮助降低血糖呢?以下是三个要诀:

  • 时间选择:最好在饭后30分钟到1小时进行走路。这是因为饭后血糖开始攀升,此时进行运动可以帮助身体消耗多余的葡萄糖,辅助降低血糖。

  • 速度控制:建议保持每分钟120~150步的速度。这个速度既不会过于剧烈导致身体受伤,又能有效地促进身体对葡萄糖的消耗。

  • 持续时间:建议持续走路30~40分钟。这个时间段可以确保身体充分消耗葡萄糖,并达到降低血糖的效果。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走路时应该保持稳定的步伐,避免走走停停,以免影响运动效果。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