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以典故批评诗坛,倡导自然真淳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以典故批评诗坛,倡导自然真淳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元好问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不仅是金代的文学巨匠,更是文学批评领域的佼佼者。其《论诗三十首》不仅展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深刻理解,还体现了他对文学创作的独到见解。本文将重点探讨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对诗词典故的运用,以及他对当时诗坛不良倾向的批评。
元好问与《论诗三十首》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是金末元初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他自幼聪慧,被誉为“神童”,其诗、文、词、曲皆有卓越成就,尤其以诗歌最为著名。元好问的“丧乱诗”记录了金朝末年的社会动荡,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他的词作也达到了金代词坛的巅峰,可与两宋名家媲美。
《论诗三十首》是元好问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文献。这组诗作于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年),当时元好问25岁。在这组诗中,元好问对汉魏至宋代的许多著名作家和流派进行了评论,展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深刻思考。他主张诗歌应追求自然真淳,反对堆砌雕琢,强调独创精神,这些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曲学虚荒小说欺”:元好问的文学批评
在《论诗三十首》中,第23首诗“曲学虚荒小说欺”尤为引人注目。这首诗写道:
“曲学虚荒小说欺,俳谐怒骂岂诗宜?今人合笑古人拙,除却雅言都不知。”
在这首诗中,元好问批评了当时诗坛上一些不良的创作倾向。他指出,一些诗人过于追求形式上的新颖,而忽视了诗歌的本质。他们要么沉溺于虚浮不实的学问,要么用诙谐、怒骂等非诗的方式写作,这些都偏离了诗歌的正道。元好问认为,真正的诗歌应该追求高雅和真实,而不是追求表面的华丽或怪诞。
元好问的文学主张
除了批评不良倾向,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还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例如,在第4首诗中,他写道: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这首诗赞美了陶渊明的诗歌风格,强调了自然真淳的重要性。元好问认为,真正的诗歌应该像陶渊明的作品那样,语言自然,情感真挚,而不是过分雕琢。
在第13首诗中,元好问又写道:
“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
这里,元好问批评了当时一些人对真正优秀作品的忽视。他认为,像卢仝这样的诗人,虽然作品优秀,但不被时人所认可,反而是一些平庸之作受到追捧。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文坛的浮躁和短视。
元好问的用典技巧
元好问不仅在文学理论上有所建树,在自己的诗作中也巧妙地运用了典故。例如,在《论诗三十首》的第5首诗中,他写道:
“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这里,元好问用“老阮”来代指阮籍,这是运用了《晋书·阮籍传》中的典故。阮籍是魏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以狂放不羁著称。元好问通过这个典故,表达了对阮籍高洁情操的赞赏,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当时诗坛的不满。
在第16首诗中,元好问又写道:
“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鉴湖春好无人赋,岸夹桃花锦浪生。”
这里的“鉴湖”和“桃花”都暗含着典故。“鉴湖”让人联想到东晋诗人谢灵运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而“桃花”则让人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通过这些典故,元好问不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日景象,更寄托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结语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不仅是对古代诗歌的评论,更是对后世文学创作的指导。他强调诗歌应该追求自然真淳,反对虚浮不实的学问和形式主义的创作倾向。同时,他巧妙地运用典故,使自己的诗作既富有历史感,又不失时代气息。这些观点和技巧,对今天的诗词创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学习元好问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也能在自己的创作中汲取营养,写出更有深度、更有价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