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奇峰教你科学补钙防骨松
应奇峰教你科学补钙防骨松
骨质疏松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尤其在中老年女性中更为普遍。浙江省人民医院骨质疏松诊疗中心主任应奇峰表示,现代生活中体力劳动减少、晒太阳减少等因素导致骨量减少,进而引发骨质疏松。应奇峰建议,通过科学补钙、定期检测骨密度等方式预防和改善骨质疏松。此外,他还强调了避免过多饮用碳酸饮料的重要性,因为这可能导致骨密度降低。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有效维护骨骼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科学补钙是关键
补钙是预防骨质疏松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是,如何科学补钙呢?
首先,钙的摄入量要适中。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年人每天需要摄入800毫克的钙,而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则需要1200毫克。如果摄入过多,反而会增加肾脏负担,甚至导致肾结石。
其次,补钙要以食疗为主。牛奶是补钙的最佳选择,每百毫升牛奶含钙量约为100毫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300克奶或奶制品。此外,绿叶蔬菜(如菠菜、油菜)、坚果(如巴旦木、芝麻)和海鲜贝类也是很好的钙来源。
除了直接补充钙质,我们还需要关注钙的吸收问题。维生素D是促进钙吸收的关键,而晒太阳是获取维生素D最简单有效的方式。专家建议,在春秋季节,早晨6点至10点、下午4点至5点都是晒太阳的好时候,不要隔着玻璃。外出时,我们可以将面部和双臂暴露于阳光下10至30分钟,每周2至3次就能让身体产生足够的维生素D。
适量的运动也能促进钙的吸收。负重运动如快走、跑步和爬楼梯等,通过身体重量对骨骼施加压力,可以促进骨细胞活性,增强骨骼强度。此外,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和深蹲等,也能有效刺激骨骼生长,增加骨密度。
远离“骨密度杀手”:碳酸饮料
碳酸饮料是年轻人的最爱,但也是骨密度的“隐形杀手”。多个案例表明,长期饮用碳酸饮料会导致骨密度降低,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福建福州35岁的叶先生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长期喝碳酸饮料,一次剧烈咳嗽后,大腿骨竟然断成两截。经检查发现,他的骨量只有80岁老人的水平。无独有偶,40岁的张先生在夜跑过程中,未遭遇任何磕碰或摔倒,却不幸遭遇了右膝关节骨折。医生检查后发现,他的骨密度竟然接近70岁老人的水平。而这一切,都与他长期饮用碳酸饮料的习惯密切相关。
为什么碳酸饮料会对骨密度造成如此大的影响?原因在于其中的磷酸成分。磷酸会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并加速钙离子的流失。这一过程不仅削弱了骨细胞的活性,还直接侵蚀骨骼结构,最终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极大地增加了骨折的风险。
定期检测,预防胜于治疗
应奇峰医生建议,40岁以后应定期检测骨密度。具体来说,40岁以后每两三年检测一次,女性50岁、男性65岁以上最好能每年做一次。早期发现骨量减少,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发展为严重的骨质疏松。
除了补钙和定期检测,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至关重要。应避免久坐,保持适量运动。同时,要戒烟限酒,因为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损害骨骼健康。保持健康的体重也很重要,过轻或过重都可能影响骨密度。
骨质疏松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它正在悄悄年轻化。预防骨质疏松,需要我们从年轻时就开始重视。通过科学补钙、定期检测和健康生活方式,我们可以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维护骨骼健康,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