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举要
古代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举要
意象是古代诗词中独特的审美概念,它将客观物象与诗人的情感活动完美结合,创造出富有艺术魅力的形象。理解这些意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解读古代诗词。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38个常见的古代诗词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1. 明月
古人常以明月烘托情思,多表达思乡怀远之意。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 浮云
象征游子或飘泊。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3. 秋风
含悲凉愁绪,有凄凉无依之感。《晋书·文苑列传·张翰》:“张翰字季鹰,吴郡吴人也。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于是说:“人生最宝贵在顺应自己的内心,怎么能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在几千里处使自己的内心受到束缚呢!于是命人驾车回归故里。因此古人常见秋风而思乡。李白《子夜秋歌》:“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白居易《寄刘苏州》:“何堪老泪交流日,多是秋风摇落时。”马志远《天静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西风”即秋风,烘托萧瑟气氛。
4. 水
喻绵绵愁丝。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江城子》:“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5. 冰雪
喻心志忠贞、品格高洁。宋钱舜选《赠简竹屋》:“林空风有韵,影静月无尘。肝肺皆冰雪,吟来字字新。”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6. 柳
喻离愁别绪。因与“留”谐音,并有垂柳依依之态。柳永《雨霖霖》:“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南朝乐府民歌《折杨柳歌辞》:“上马不足鞭,反折杨柳枝。”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7. 柳絮杨花
以飘零之形寓飘零之意,常象征飘泊不定而愁绪漫漫。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秦观《江城子》:“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
8. 草木
常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叹盛衰兴亡之慨。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诗人叹英雄已逝,空有美景,极尽惋惜之意。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诗人以野花杂草繁盛,叹昔日繁华已荡然无存。
9. 桃花
古人常来象征美人。崔护《题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0. 牡丹
象征美好富贵。李孝光《牡丹》:“富贵风流拔等伦,百花低首拜芳尘。画栏绣幄围红玉,云锦霞裳涓翠茵。”
11. 竹
正直,有气节,虚心雅致。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12. 兰
象征品质高洁。如:屈原《离骚》:“余既兹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13. 菊
象征高尚纯洁隐逸脱俗。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宋人郑思肖《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以上象征高尚纯洁。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象征隐逸脱俗。
14. 梅
象征坚强不屈、永葆高洁情操。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王冕《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以达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高洁品质。
15. 莲
象征出污泥而不染,高洁。因“莲”与“怜”音同,常借此表达爱情。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芙蓉”即“莲”,诗语意双关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16. 红豆
象征相思。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支。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7. 松柏
傲霜斗雪,象征坚贞、傲岸、坚强,生命力。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18. 梧桐、芭蕉
孤独凄苦忧伤或离愁别绪的象征。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降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19. 丁香
指愁思或情结,唐牛峤《感恩多》:“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
20. 芳草
喻离恨别愁。《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21. 蓬
象征漂泊不定及漂泊的孤寂和哀伤。李白《送友人》:“此地为一别,孤蓬万里征。”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杜甫《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22. 蟋蟀
悲凉、愁绪。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怀远的女子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23. 杜鹃
又称子规,传说是杜鹃是蜀王杜宇(望帝)因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化杜鹃而悲啼至血出。故象征凄凉悲伤。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以此烘托凄凉气氛。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来表达自己被迁谪后的凄凉孤苦。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来表达哀怨凄苦的思乡之情。
24. 鹧鸪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似“行不得也哥哥”,故以此来象征离愁别绪或旅途艰辛。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唐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
25. 蝉
喻品行高洁。因蝉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自然清高。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又与诗人举家清贫暗合。作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也常以寒蝉象征悲凉。寒蝉,是指秋后之蝉,秋雨送寒,蝉就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声了,命在旦夕间。骆宾王《咏蝉》:“西陆(秋天)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寒蝉声起,渲染诗人在狱中悲凉的思念之情。柳永《雨霖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用以渲染悲伤凄凉的离愁气氛。
26. 猿啼
象征凄婉哀伤。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7. 乌鸦
乃衰败荒凉之兆。按照迷信的说法,乌鸦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 《天静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28. 鸿雁
象征思乡思亲之情。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其中也饱含思乡思亲之情。每年秋季,鸿雁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欧阳修《戏答元稹》:“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唐赵嘏《长安秋望》“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李清照《一翦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29. 鸳鸯
指恩爱夫妻。卢照邻《长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30. 南浦、长亭
常是离别之所。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分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31. 羌笛、芦管、胡茄
常比凄切之声,引某种情思。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所以唐边塞诗经常提到。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32. 关山
是历史上有名的难越之山,古人到此,多有哀叹。王维《陇头吟》:“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也指关塞山河,常与征战相连。《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3. 阳关
阳关指“阳关曲”也称“阳关三叠”,离别时唱的歌,用以表达的离愁。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地名,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唐王维有名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4. 捣衣声、寒砧、暮砧
在古代百姓多以葛麻为衣。葛麻织品的缺点就是太硬,通常是妇女们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或穿着,多在晚上进行。因此,捣衣声、寒砧、暮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的离情别绪。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宋贺铸《捣练子》词:“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
35. 孤舟
寄漂泊孤独之意。如唐杜甫《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36. 东篱
语出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指归隐的田园生活或闲情雅致。唐岑参《九日使君席奉饯卫中丞赴长水》:“为报使君多泛菊,更将管弦醉东篱。”
37. 三径
古指隐士居之所。晋·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竹犹存。”北宋·苏轼 《次韵周邠》:“南迁欲举力田科,三径初成乐事多。”
38. 竹林
指闲趣、隐逸之所。竹林以超凡脱俗、清静淡泊为历代隐逸闲雅之士所钟爱。魏晋时,嵇康、阮籍等七人,常在山阳县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