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养生必备:小建中汤调理气血两虚
秋冬养生必备:小建中汤调理气血两虚
随着秋冬季节的到来,很多人会感受到身体气血不足带来的困扰,比如疲劳、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潘毅推荐的小建中汤,源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被誉为“补虚第一方”。这个方子由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饴糖组成,不仅能温中补虚,还特别适合调理气血两虚和脾胃虚弱。秋冬时节,不妨试试小建中汤,让你的身体充满活力,远离气血不足的烦恼。
小建中汤的组成与功效
小建中汤由桂枝、甘草、生姜、大枣、饴糖、白芍组成。其中,桂枝、生姜、大枣、饴糖均为温性药材,白芍为微寒之品,甘草为平性药材,能调和诸药,使全方寒热适中。小建中汤中加入桂枝,主要考量以下两点:
温中散寒,助阳气:桂枝性温,味辛,入心、肺、膀胱经,具有温经散寒、通阳化气的作用。小建中汤主要用于脾胃虚寒、气血不足所致的腹痛、泄泻等症,桂枝可以温暖脾胃,散寒止痛,助脾阳运化,改善消化功能。
协调药性,增强疗效:桂枝与方中其他药材,如芍药、甘草等,互相配合,既能增强温中散寒的效果,又能缓解桂枝的辛温之性,避免燥热伤阴。同时,桂枝还能起到引导其他药材药力直达标的作用,增强整体疗效。
小建中汤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原因:
调和药性:甘草性平和,味甘,具有调和诸药的作用,能减缓其他药材的燥性,使药性更加平和,适合脾胃虚寒者服用。
补脾益气:甘草能补脾益气,缓解脾胃虚弱导致的消化不良、腹泻等症,与其他药材相辅相成,增强补脾益气的效果。甘草在小建中汤中起到重要的调和与补益作用,使其更能有效地治疗脾胃虚寒、腹痛泄泻等症。
小建中汤中添加生姜,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原因:
温中散寒,和胃止呕:生姜性温,味辛,入脾胃经,具有温中散寒、和胃止呕的作用。小建中汤主治脾胃虚寒,症见腹痛、腹泻、呕吐等,生姜可温暖脾胃,缓解寒邪对脾胃的侵袭,进而止呕止泻,帮助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
助药力,调和药性:生姜味辛,能促进药物吸收,并有助于调和药性。小建中汤中含有甘草、桂枝等药材,生姜的加入可以协同其他药材,提升药效,使药物更好地发挥其温补脾胃、止泻止痛的作用。
小建中汤中使用大枣,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补中益气:大枣性温味甘,入脾胃经,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之效。小建中汤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气血不足、腹痛泄泻等症,大枣可补益脾胃之气,增强其运化功能,从而改善腹痛、泄泻等症。
和中缓急:大枣甘温,可缓解脾胃寒气,和胃止痛。小建中汤中加入大枣,可协同其他药材,缓解脾胃寒气引起的腹痛、腹胀等症,起到和中缓急的作用。
小建中汤中加入饴糖,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调和药性:小建中汤以甘草、桂枝为君药,性温和,但饴糖味甘,性平,可调和药性,使药力更平和,不易伤脾胃。
增进补益:饴糖为麦芽糖,具有补中益气、和胃健脾之效,可增强小建中汤的补中益气效果,更能有效治疗脾胃虚寒、气血不足等症。饴糖的存在,不仅使药性更柔和,也提升了补益效果,使小建中汤的治疗效果更显著。
小建中汤中加入白芍,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缓解脾胃虚寒: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经,具有养血柔肝、敛阴止汗、缓急止痛的功效。小建中汤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常伴随腹痛、腹泻、四肢冰冷等症,白芍可温养脾胃,缓解寒气,改善脾胃功能。
调和营卫:白芍能养血和营,调节气血运行,使其更加和谐,有助于改善脾胃虚寒所导致的气血不足、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白芍在小建中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其温养脾胃、调和营卫的作用,有效缓解脾胃虚寒所带来的各种症状。
小建中汤主要功用是“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主治虚劳里急证、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常见症状是:腹痛喜温按摩、容易疲劳,劳累后心悸、面色无华、虚烦不宁、四肢酸痛无力、手足烦热、眼睛干涩、口干舌燥、舌淡苔自,脉细弦。
现代研究与应用
国医大师李振华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常用小建中汤加减。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以胃黏膜上皮反复遭受损害而导致固有层腺体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上皮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为特点的慢性疾病。中医认为本病属“胃脘痛”“痞满”“腹胀”等范畴,“嘈杂”“纳呆”“吐酸”“呃逆”等亦与本病相关。
“中焦如衡,以平为期”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治疗原则。《温病条辨》有言:“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众多医家在脾胃病的临床治疗中提倡运用“中焦如衡,以平为期”理论,脾胃居中焦,运化开阖之枢纽,脾喜升而胃主降;脾为阴,喜燥恶湿,脾宜升则健;胃为阳,喜润恶燥,胃宜降则和。根据脾胃特点,当调整阴阳、寒热、虚实、升降、燥润,以期阴阳平和,此即“以平为期”的基本治疗目的。
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伤寒杂病论》中诸方,如半夏泻心汤、小建中汤、小柴胡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在辨证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改善其临床症状,延缓甚至逆转病情演进中具有良好疗效,以下具方辨析之。
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病程,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提示为慢性虚损性疾病。脾胃为后天之本,调理脾胃以养气血,以充养五藏。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伤寒论》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中焦虚弱,气血不足,而兼有太阳伤寒不解者,正邪交争,外邪有趁虚内传之势,且邪气伤人,加重虚损。临床表现为脘腹拘急疼痛,喜温喜按,另可见虚劳,心悸,衄血,梦遗等。临床应用小建中汤病机为中焦虚寒,法当治以温补气血,和里缓急。《素问·藏气法时论》:“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本方中重用饴糖,甘温滋养而不滋腻,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合桂枝辛甘化阳;土虚木克,芍药性寒味苦,柔肝缓急止痛,合桂枝酸甘化阴,且与饴糖、姜、枣桂枝甘温之味同用,化苦寒之性。
小建中汤加减当分虚实两端:以补虚为本,以散寒为标;以健脾为本,以理气为标。虚损甚者,当补气为先,重用四君子汤、生黄芪,炙、生甘草药对同用,增强顾护中州、甘缓止痛功用;血虚甚者,加当归、川芎、熟地黄;虚寒者,加温中之干姜、炮姜、肉桂、炮附片等;寒则收引凝滞,伍以川楝子、延胡索理气止痛,砂仁、降香理气和胃;寒湿相合,恐湿、食不化,取枳术丸之枳实、白术意化湿健脾,增强食欲。
服用建议与注意事项
服用方法:小建中汤需要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调整剂量。一般情况下,可以将药材煎煮后服用,也可以选择中药颗粒剂。
注意事项:
- 孕妇慎用
- 实热证患者禁用
- 服药期间避免食用生冷、油腻食物
- 长期服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结语
小建中汤作为中医经典名方,经过近两千年的临床实践验证,其疗效得到了广泛认可。在秋冬季节,合理使用小建中汤,可以有效调理气血两虚,改善脾胃功能,提高身体的整体健康水平。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购买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