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一口油炸糕 品味平凡生活中的仪式感
咬一口油炸糕 品味平凡生活中的仪式感
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油炸糕不仅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重要场合的必备美食,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寓意和地方特色。从黍谷到黄米面,再到金灿灿的油炸糕,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让我们一起走进内蒙古的油炸糕世界,品味这份平凡生活中的仪式感。
从黍谷到油炸糕
油炸糕的食材只有一种,那就是黍子。黍谷由于其耐干旱的特性,多生长在中国北方,是内蒙古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吃过油炸糕的人不少,知道黍子还见过的人却不多。黍子籽去皮后就是黄米,它和我们通常熬粥的小米有些相似,但比小米稍大,颜色淡黄,黄米再磨成面俗称黄米面。
由黄米面做成的黄米糕具有“黄、软、筋、香”四大特点,吃的方法分为两种,一是素糕,二是油炸糕。油炸糕,又叫油糕,分为包馅和不包馅两种。包馅的油炸糕又有菜糕和豆馅糕、糖糕、枣泥馅糕等。
油炸糕的寓意
糕,音同“高”。不管是期望职场晋升,还是祝福学业有成,糕都有着很好的寓意。糕也可以用来祝福老人高寿。金黄酥脆的油炸糕象征着日子红红火火,油炸糕圆圆的外形寓意着团团圆圆。
小孩子要吃“满月糕”“百天百岁糕”,老人要吃“长寿糕”,娶媳妇结婚要吃“喜糕”,修新房子要吃“上梁糕”,搬家要吃“搬迁糕”……
不同馅料的油炸糕寓意也不同,韭菜馅寓意“久财”,红豆馅寓意“心里红”,包糖馅寓意“心里甜”,枣泥馅寓意“早高”等。除了平时按自己喜欢的口味包馅吃以外,在待客和过节庆典时,为了吉庆也往往按其寓意包馅。
油炸糕的做法
- 将糕面倒入和面盆,边搅拌边往一点一点加温水,迅速地搓成均匀湿润的小颗粒。
笼屉内铺上浸湿的笼布,把笼屉架在开水锅上,拌好的糕面均匀地撒到上面,看到有热气冒出,继续在上面一层一层撒,直到把所有的面都蒸透蒸熟。
将蒸好的糕面倒在案板上,捶打压揉反复数遍,直至表面光滑。
在揉好的面团上稍微洒些油,揪成大小均匀的小团,按扁,加入馅料,包好待炸。
将胡麻油倒入锅里,待油完全热了,把捏好的糕放入油浪翻滚的锅里,待糕浑身上下起了泡,就可以出锅了。
友情提示: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二十里白面饿断腰。油炸糕很耐饿,但是不易消化,千万不要贪嘴吃太多。
内蒙古的油炸糕
内蒙古很多地方都有吃油炸糕的习俗。有人说,清水河的糕最好吃,黄河岸边的特殊土壤气候条件很适合黍子生长,加工出来的糕面,色泽金黄,入口筋道绵软香甜。
有人说,油炸糕在乌兰察布具有独特的地位,脆软劲道的口感承载着家的味道。有人说,软筋软筋的油糕是河套美食之魂,经历多少大事便要吃多少次油糕。有人说,软个溜溜的油糕胡麻油来炸,吃上磴口的花莱士,保管你们不想家。有人说,油炸糕是老包头的传统特色糕点,是招待贵客、隆重节日的首选……
不知道哪里的油炸糕让你魂牵梦萦。烟火气缕缕,思乡情浓郁。金灿灿、热乎乎的油炸糕,承载着家的味道。咬一口油炸糕,用仪式感唤起平凡生活中的热情。愿爱上油炸糕的你,事业、学业、生活等各方面,高兴甜蜜,高升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