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合作社”模式助力青海西堡村山野菜产业年产值破百万
“公司+合作社”模式助力青海西堡村山野菜产业年产值破百万
在青海省湟中区西堡镇西堡村,一片片翠绿的山野菜田野,正悄然改变着当地村民的生活。这里,不是传统的农作物种植区,而是藜麦苗、野人菜、香豆等山野菜竞相生长的“致富田园”。禾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其独特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将这片土地变成了乡村振兴的希望田野,书写着关于绿色致富的动人故事。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山野菜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合作、创新和希望的故事。
西堡村的绿色转型:从传统农业到山野菜产业的华丽转身
西堡村,曾经是一个典型的青海农村社区,村民主要依靠传统农业为生,收入微薄,生活相对贫困。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进,以及对特色农业发展的扶持,西堡村迎来了发展的契机。当地政府和村民们经过深入调研,发现蕴藏在山野间的丰富山野菜资源,是撬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这种资源,不仅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更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成为了西堡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起初,村民们对这种新型的种植模式存在疑虑。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许多人对山野菜的市场前景并不看好。为了打消村民们的顾虑,合作社组织了多次培训,邀请农业专家讲解山野菜的种植技术、市场行情以及经济效益分析,并组织村民参观其他成功案例。同时,合作社还为村民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帮助他们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禾田合作社的创新模式:构建山野菜产业链的成功典范
禾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是西堡村山野菜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合作社并非简单的农产品收购组织,而是一个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其核心模式是“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有效地整合了资源,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合作社拥有500亩标准化山野菜种植基地,采用现代化农业技术,确保山野菜的产量和质量。基地内,错落有致地种植着藜麦苗、野人菜、香豆等多种山野菜,形成了一道独特的绿色风景线。合作社不仅自己种植,还与周边村民签订订单合同,统一提供种子、技术指导和农资,收购村民种植的山野菜,保证了农户的收入。
在加工环节,合作社配备了先进的加工设备,能够对山野菜进行清洗、切片、烘干等一系列加工,延长了产品的保质期,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合作社还注重产品的品牌建设,积极开拓市场,将产品销往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以及西宁市的农贸市场。目前,合作社的产品已成为西宁市“菜篮子”工程的优质无公害蔬菜品种,并与十几家经销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山野菜产业的经济效益:点燃乡村振兴的希望之火
山野菜产业的发展,给西堡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以李成财为例,他通过种植藜麦苗等山野菜,一年收入超过两万元,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许多村民都依靠种植山野菜,实现了增收致富。据统计,合作社每年产值超过百万,带动了数百名村民就业,极大地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
除了经济效益,山野菜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它促进了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同时,山野菜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农资供应、运输、加工等,促进了当地经济的整体发展。更重要的是,它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未来展望:持续创新,打造山野菜产业升级版
禾田合作社和西堡村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然而,他们并没有止步于此。未来,合作社将继续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高山野菜的产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他们还将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进一步扩大产品的销售范围,打造山野菜产业升级版。
西堡村的山野菜产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项目,更是一个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它证明了,只要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发展模式,就能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这片藜麦苗的绿色奇迹,正照亮着青海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路,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山野菜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希望、发展和未来的故事。
本文原文来自百度百家号